语文教学应加强审美教育通州区先锋初中葛军语文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科学,讲求“真”,作为艺术,讲究“美”。著名的语文教育学家刘国正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性,又要有感人的艺术性。”“感人的艺术性”源自哪里?源自美的挖掘与创造。《新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审美教育,就是美育。美育是以特殊方式完成对人的塑造,它春风化雨般地让人不知不觉而又自觉自愿地去感受、体会、领悟,让受教育者置身于美的氛围,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审美能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五年寒窗固然能培养出工程师,但学会做人,则需要一辈子;要培养自己具有美的心灵,美是自我教育的的重要手段。”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塑造人的情感心灵,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个性,而且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锻炼意志,生成美德。通过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有其固有的优势和长处,这是其他任何美育形式都替代不了的。但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却时有这样的场面:讲台上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座位上学生却听得恹恹欲睡,师生的审美情趣走不到一块;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审美出现偏差,甚至良莠不分,把怪诞当时髦,把粗野当豪放,将玩世不恭和放荡不羁当作潇洒和有风度,这是教育中偏重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手段陈旧,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不足造成的结果。素质教育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更应把美育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着力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伯特.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艺术》中指出:“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贯彻审美教育势在必行。1感受美。自然万物,奥妙无穷,不尽的美在奔腾在燃烧。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是塞北风光的凄美壮观;江花胜火、江水如蓝是江南风景的如诗似画;“春风知别苦,不谴柳条青”是情美;“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是趣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理美。自然界有不老的风景,它迎接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情。鉴赏美。文字如魔术大师,总在书香气中流淌出风格之美。比如诗词,李白的飘逸洒脱,贾岛的险峻奇崛,清照的委婉多情,杜甫的深刻犀利;再如散文,冰心的亲切自然,朱自清的优美醇厚,梁实秋的精炼洁俏,余秋雨的民族情节。如果语文学习能于平淡处品味沧桑,于哀婉处体会婀娜,因愤怒与作者泪湿青衫;至动情处,放声诵读,含英咀华,至细微处,圈点勾画,信笔涂鸭,那么在快乐美感学习过程中无疑可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了。创造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生活与学习、积累与思考累计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小事一件闲情一缕灵思一点都会因为有了美的感受、美的熏陶、美的体验,而欣欣然让情怀涌诸笔端。语文本是生活的艺术再现,是人类智慧的美丽结晶,在美的感染中写作,可叙可议可抒情可说明,随心所欲随笔而书,心有灵犀而写作则如风行水上,此乐何及?走近孔子的“清心寡欲,粗茶淡饭,清风明月,三两知己”,他的美在淡泊与无欲;走近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的美在傲然名利,不谙世事;走近苏东坡的雄健英气傲视古人,走近欧阳询遒劲多变方圆兼施。你会发现,因美的感染下自主的文学熏陶不仅是陶冶、创造和净化,它更是人性、人格、人生的一种升华!一、依托文本,激发情感,发现美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佳作,读来或令人感觉赏心悦目,或使人掩卷后凝神深思,它们都具有丰富的美的因素。诗歌的典雅圆润,散文的优美动人,小说的跌宕起伏……陶醉其中,随处有实施美育的机缘。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立足教材,学好教材,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美的资源。借助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美是独特的,不同体裁的文章各具独特的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