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体与绝缘体》说课稿阜阳市程集镇王湾小学:张学锋2016年7月《导体与绝缘体》说课稿阜阳市程集镇王湾小学:张学锋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导体与绝缘体》。一、实验教学内容《导体与绝缘体》是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内容本课是学习了电路出故障之后,进而发展为对物质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研究课,《导体与绝缘体》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有的物质易导电,是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是绝缘体。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二、实验教学目标科学知识: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过程与方法:经历检测铜丝和塑料是否导电的过程,能依据检测铜丝和塑料的“科学规范”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三、实验重点:实验的重点是检测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实验过程实验难点:认识人体、水也是导体。四、实验器材准备1、实验盒6套,每套含试验记录表一张、电路检测器1个;2、待检测物体:橡皮、铜丝、塑料、小刀、钥匙、纸板、铜条、石墨棒等待检测物体。五、实验内容设计物体名称预测检测1检测2检测结果表明亮√不亮○亮√不亮○亮√不亮○容易导电√不易导电○1橡皮2小刀3纸板4钥匙5铜条6硬币7回形针8木头9石墨棒10塑料六、实验方法设计预测-------检测--------结论1、先预测被检测物体是否容易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亮;2、检测电路检测器是否正常;2、把被检测物体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夹子夹住,看灯泡亮不亮;3、再次检测,并记录检测结果;七、说说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我设计了5个部分。1、创设情境,故事导入:在教学过程中,以故事导入,把同学们引入到本课的教学中:怎么才能检测一个物体是否容易导电呢?(根据学生回答,让学生到台前操作,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发现电线外部包着的塑料不能让电流通过;电线里面的铜丝可以让电流通过。)如果我们在中间接上别的物质,哪些能让电流通过呢?由此激发探究欲望。2、指导探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实验操作,我首先与学生一起研讨检测铜丝和塑料的导电性。(1)先预测电流是否容易通过铜丝和塑料使灯泡发亮,把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将铜丝和塑料放在实验桌左边。(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灯泡是否发亮。(3)用两个检测头分别接触铜丝的两端,看灯泡是否发亮;然后用两个检测头分别接触塑料的两端,看灯泡是否发亮。(4)再重复检测一次,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的情况记录下来。(5)把检测完的铜丝和塑料放在实验桌右边。主要突出:①在检测之前先预测;②需检测两次;③注意检测的顺序。(针对学生现有的探究能力水平,以讨论的形式落实研究计划,提高活动的可操作性。)3、检测物体:这时让学生自主探究,适时提出探究任务:检测多种物体和自找几种物体,进行区分,预测这些物体会不会导电?找出容易导电和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的区别。(通过检测多种物体,让学生有足够的经验认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在这里教师没有提供全部的多种物体,留一些“空白”给学生,期望学生能走出教室,走向生活,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4、汇报交流: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后,让他们汇报探究结果,对导体和绝缘体的材料进行分类,并知道“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电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在进行材料的分类中找出物质是导体与绝缘体的一些规律。提出在探究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教师适时进行启发让学生自行解决。(这是一个学生汇报收获、问题和感受的过程,也是学生交流心得、互相评价的过程。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包括尊重别人的发言,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和交流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5、安全用电:指导探究人体、水的导电性。(引导学生认识人体和水是导体的意义有三点:一是这两种物体都是非金属,避免孩子误认为导体都是金属;二、学生生活中的安全用电常识与这两种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