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学期高二语文导学案编号:03小组姓名评价《孟子见梁惠王》导学案【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课文,将课下注释的重点实、虚词标注到课文中,标记勾画重点字词、疑难问题,再研读本学案。2.限时认真、独立完成,书写规范,保证学案完成质量。3.需重点掌握采用正反对比论证说理方法,从论证方法入手,分析其论证效果。【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交正”“餍”“遗”和虚词“何以”“有以”等的意义用法,提升准确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铺排手法,破对方观点,先破后立,正反对比论证说理方法。3.激情投入,了解孟子的“义利观”对我们今天公民的道德规范建设的借鉴意义。课前预习案【自主学习·整体感知】(一)走进作者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现有《孟子》七篇传世。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三岁丧父,孟母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自主学习·落实基础】(一)给加点字注音。叟()庶()人万乘()弑()其君不夺不餍()(二)解释句中加点或横线的词语。①亦将有以利吾国乎:②上下交征利:③弑其君:④苟为后义而先利:⑤不夺不餍:⑥何以利吾国:⑦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三)准确翻译下列句子(标出得分点)。[自学指导]1装订线2014年上学期高二语文导学案编号:03小组姓名评价1、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2、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3、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4、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5、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四)初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我的疑问】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为避秦兵威胁,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也被称为梁,魏惠王也被称为梁惠王。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课堂探究案22014年上学期高二语文导学案编号:03小组姓名评价1、文章开头,梁惠王一看到孟子提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核心是什么?从梁惠王的问话中可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君呢?2、孟子见梁惠王给他开出什么治国良药?孟子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呢?【我的收获】【孟子思想】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道德伦理: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探究指导][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