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主备人:戴素萍施教日期年月日教学内容22.理想的风筝共几课时2课型讲读第几课时2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品读课文6-11自然段,继续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申请来刻画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体会到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感受浓浓的师生情。3.学习作者边叙边议,列举事例的写作方法。4.继续培养学生边读边想,圈画批注的读书习惯。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语言,动作,申请等细节体会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感受浓浓的师生情。难点:①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②学习作者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教学资源1.课文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2.在预习和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学生能读懂刘老师的乐观,坚强。但刘老师对生活强烈的爱以及“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含义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客商需要哦老师的引导,点拨。预习设计1.默读课文6-9自然段,找找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细节。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神态或是一句话。在感受神的文字旁写下批注。2.搜集几条关于“理想”的名言。学程预设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第一板块:复习课文(2’)1.齐读课题2.回忆文中的三件事,谈谈感受。3.齐读第一板块:导入课文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理想的风筝》2.(出示作者照片)这就是热爱生活,渴望激情的苏叔阳。他在文中回忆了刘老师的那几件典型事例?上节课我们品读了前两件事,你有什么感受?3.难怪苏叔阳在文中有这样一段心独白:(出示“他将永远……翱翔”)4.生活中的刘老师又是一个怎样的人?“理想的风筝”究竟指什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品读课文,深1第二板块:感悟人物特点(22’)1.自主学习(5’)2.合作探究(4’)3.展示(12’)▲“北方的冬季……浮上心头”体会“浮”字表达的效果(“浮”有一种往上漂的感觉,写出了人们愉快的心情)▲“在晴朗而没有大风……风筝”说感受,预设答案。刘老师心灵手巧;有自己的爱好;很有生活情趣▲“他的腿……扶摇直上”从“决不肯”“亲手”“总是”“不断”等词体会到刘老师虽残疾但仍要亲自享受这种快乐,挑战自我;他乐观向上,热爱生活。▲“他仰望自己……少年”①说说感受(预设:刘老师亲手把风筝放上了天,内心五笔快乐,此时刘老师的信也随风声跃上了蓝天,如风筝一样自由畅快)②联系自己放风筝的经历说说看到风筝上天时的感受。③体会“漾”字的表达效果。预设:“漾”原有一处的意思,这里写出了刘老师开心的神态,那是发自内心的喜悦。④有感情的朗读。▲“有一次……神气”①谈感受。预设: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关着”:体现了他不畏困难和乐观的精神。“叫着”:指他心中的快乐。“蹦跳着”:一种忘我,忘记了自己是残疾人。“不要管,我自己来”:自信,自强入文字内部寻找答案。第二板块:感悟人物特点1.任务驱动(学习单)①再默读6-9自然段,完善预习中写下的批注,有新的想法也可以写下来。②组内交流,先读读句子,再说说感受,同学间可以互相补充。(▲)③自学时间:5分钟2.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纳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3.巡视,参与小组合作交流。4.导学(随学情调整)▲“北方的冬季……浮上心头”“浮”字好在哪里?▲“在晴朗而没有……风筝”他制作的风筝有哪些式样?带着感受读,文字就有了味道(指名读)▲“他的腿……扶摇直上”导:为什么刘老师要亲手放风筝?走进他的内心想一想。▲“他仰望自己……少年”①知道学生联系自己放风筝的经历来谈谈感受。②刘老师的感受和大家是一样的(知道看图,仔细观察)你觉得特别哪一个字写出了刘老师的这种感受?“漾”原指什么?这里指什么?③指导朗读:这个“漾”不止感染了作者,也感染了我们每个人。谁能读出这份美好的情景?▲“有一次……神气”①指导学生抓住刘老师的动作表现及预期来体会他对生活的热爱及坚强自信的品质。②现在你认为刘老师放飞的还仅仅是风筝吗?2不息。②体会“风筝”代表的含义。(放飞自己的理想,快乐,生命,信念)③有感情的朗读。4学习反思(1’)概括写人要领,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特点。第三板块: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