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上派初级中学周太潮我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堂上讲了二十多年的课,我的学生有早年老四中的后来考上清华大学的马可、考上南开大学的王家远等学生,也有近年毕业的现在正在备战2015年高考的合肥一中学子贾文涛、汪劲草等学生。我一直努力做到让学生听思品课的时候感到有滋有味,一届接着一届的学生,都比较喜欢我的思想品德课。反思自己这么多年的课堂教学,我有以下一点体会,希望与同仁交流和共享。我认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广的知识面。网络时代的到来,海量信息的传播,学生获得知识的面和量已非往日可比。为师者如果仍然照本宣科泛泛而谈,拎着只有半桶的水却要硬在讲台上昂首阔步、故作深沉,那么,你在台上夸夸其谈、喋喋不休,吐沫满天飞、口干舌燥,就不要怪学生在台下说小话、传纸条、开小差、睡大觉了。常听班主任或老师们抱怨:现在的孩子真难教。有的人甚至慨叹:鲁迅先生英明啊,他早就预言一代不如一代也。的确,社会在转型,现在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对老师、对上学、对知识的要求和感觉,与以前是有不同。作为一名老师,就要学会改变自我,与时俱进。同样是讲座,于丹、易中天们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同样是小品表演,赵本山、宋丹丹们为什么能那么火?同样是一首歌,为什么有的歌手吼的像杀猪而有的歌手唱的如天籁?同样的一节课,有的老师唱独角戏,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上着上着,老师就成了催眠大师;同样的一节课,有的老师成了导演、成了嘉宾,熟练的使用多媒体、班班通,打造“微课”,“翻转课堂”,课堂上学生们唱主角、主动学、气氛活跃。“要我学”转换成了“我要学”。一句话:打铁还需自身硬。一个受人尊敬的老师,必须是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一个善于驾驭课堂的老师、一个具备熟练的信息教学手段的老师。此所谓学问之师也。据传,杨时、游酢拜见程颐,留下了“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程颐如此受到求学者的尊崇,显然因为这位理学大家渊博的学识产生了无穷的魅力,让杨时、游酢被深深吸引。史载,孔子,曾不顾旅途劳顿去千里之外的洛邑拜见老子问道于聃。后来孔子“博学”、“学思结合”等教育思想的形成并进而成为万世师表老子对孔子讲的一席话起了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学问之师的魅力吧。可见,做一个有渊博学识、有深刻思想的老师,小则影响一群人,大则影响一个时代甚至一个民族。我还看到这样一则轶闻,毛泽东同志的老师徐特立先生,任长沙师范校长期间,曾亲自为烂脚呻吟的学生洗脚上药。徐特立先生的爱心教育,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学生们因此很受感动并心生敬仰。大家都知晓的一则故事,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作为一名教授、学者,朱自清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感染和影响了无数学子。陶行知先生曾说:做教师的人,面对教育面对学生,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先生看似朴素的话语,却道出了一个为师者的师德标准。如此闪光的事例举不胜举。我们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就是倡导,一个老师平凡的一件事、一句话或者一个态度,表现的是为师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身教重于言教,不需要高谈阔论,老师的人品、老师的德行、老师人性中的闪光点,必定会对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生的影响。正所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新时期的老师,必品行高尚、学识渊博才能为人师表。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曰学问之师、品行之师也。我们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师,我们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以备战中考,我们更应该发挥好自身学科的特点,做好孩子们意志的塑造和品行的提升。我们要努力做学问之师、品行之师。于国于民,此乃责任;于家长、于孩子,这是我们的良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践行因为,我们有一个高尚的称谓: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