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训练: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有的孩子还不会走路,上楼的时候大人就开始数“1、2、3”了,不会走路的孩子能理解“数”这个抽象的概念吗?但如果在他数学敏感期到来的时候,让他操作有关教具,经过多次重复,他会突然发现:这个教具是一个序列。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经过消化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是智力。前面我们谈到蒙特梭利教育的智力问题,现在我们继续接着谈这个话题,因为很多家长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事实上,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比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更为关注,人们对智力有着如宗教一般的痴迷。蒙特梭利的智力到底讲的是什么?什么才是儿童的智力发展呢?提起“智力”这个词,很多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家长就想起“思维”,想起“知识”,知识的学习,对知识的掌握和创造;还有的家长想得更深,想到感觉知识、理性知识二者关系,怎样构造和建造知识,对二者其中的讹错与谬误的防范与修正,等等。我们曾说过,正常的儿童总在“思考”。他看上去不那么“机灵”,但他总在“启动他的思维机器”,儿童的思维需要时间。因此正常的儿童是沉静而安详的,有时像是“傻呆呆”的,这是他进入了“沉思”状态。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儿童的思维活动及其能力会自然地发展起来。思维的过程是对思维对象的组织过程。这个组织及其结果构成“知识”。那么这个思维对象从哪里来?从他的由现实引起的记忆中来。记忆中的对象从哪里来?对儿童来说,直接从感觉知识中来。我们很熟悉“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的命题。但把它应用于现实生活就是另一回事了。能做到使感觉经验“飞跃”到概念,成为理性的基础,就很难了。再能做到使感觉经验和理性各尽其职而不蒙骗我们,那就更难了。蒙特梭利和他人不同的地方,正在于她把这些思想融于宏大的现实生活,首先把它应用于教育工程,而不是只把它作为思想库中的一件瑰宝,或只把它作为思想家们的创造技巧。蒙特梭利说:“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从具体的抽象、到概念之间的联系。”她把这个过程称为智力教育。这个过程——感觉练习的过程,完全是一种自我教育。它必须在不停的、自发性的活动中进行。这就是蒙特梭利方法中的感官训练,有计划的感觉知识教学。我今天就讲儿童的感觉训练问题。在蒙特梭利教育中,六岁以前的儿童主要进行感觉训练。感觉训练为什么占有那么大的比重呢?儿童虽然有潜在的精神发展的能力,有自发的生命发展的需求,但是他对世界依然是一无所知。这种巨大的心智潜能需要依靠外在的事物来发展。也就是需要在外界寻找一个配对的事物。人类开发潜能最好的办法是在儿童时期不断进行感觉训练,重复的次数达到某种量时,儿童就产生了概念。当儿童配对正确时,他就会自动进行重复练习。六岁以前,儿童通过这种重复建立了全部的生存概念。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儿童早期的感觉训练是儿童的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因此,六岁前不能用口授的形式进行教学。这个感觉训练,最基本的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蒙特梭利幼儿院备有大量的这方面的教具。什么叫从感觉训练发展到概念呢?我们知道有的儿童对色彩的识识是比较敏感的。色彩是视觉的一个方面,另外两个方面,一个是亮度,孩子几个月就开始认知;还有一个是立体感。蒙特梭利给孩子教色彩的时候使用一种叫色板的教具,色板的第一箱是三原色,每种色两块,共六块。第二箱是十一种间色,每种色两块,共二十二块。第三箱是头两箱的色差,从深到浅,每种色七块,共六十三块。通过对比,依次排列下去,让儿童自己认识。为什么蒙特梭利教育中对于颜色的认识是通过色板来进行的?这涉及到认识中的“指称和命名”问题。用色板来对比和解释的话,由于儿童知道“色板”,你再说红色或蓝色,儿童就会作“色的抽象”。那么儿童在生活中就会去认识跟红色有关的东西,这个过程就会快捷和准确,他会发现花是红色的,这个灯罩也是红色的,夕阳也是红色的,他就会顺着这个规律往前发展。他知道红色以后,就会认识其他的颜色,这个认识过程可能是一个月,可能是半年。把一种感觉抽引出来并概念化,和把这种感觉表述出来是两件事。我们曾举过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