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课程改革的实施黑龙江省宁安市海浪镇宁西小学焦伟霞《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校一年级使用的是人教社与上海书画社出版的美术教材。新教材画面色彩鲜艳,内容新颖、生动、有趣,充分地调动了教师的主动性,学生的主体性,并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下面我就人教版一年级《美术》实验教材的实施情况谈一点教学体会。一、摆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关系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要遵循人际关系的原则,教师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既要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还要尊重每一个求知的心灵。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在与教师平等、民主的交往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发展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能力。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可展开想象,思维不受拘束:他们可以积极动手参与练习,去尝试自己的想法、说法是否正确,做到说与做结合,充分拥有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独立思维的空间,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良性循环的探索过程。师生之间以民主、平等的方式交往,教学气氛浓厚,增强了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情感交融,必定会形成教师愉快地教,学生愉快地学的局面。反之,传统的学习模式是传授一接受式,课堂教学专制、僵化,始终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听命于教师的安排,教师讲解、演示,学生练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完全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内在学习积极性,即使教师付出很大的艰辛,也是事倍功半。这种教学模式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发挥、发展,甚至在某种情况下,教师讲错了话,学生也不敢说,不敢问。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用发展的教育观来摆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二、体现选择工具材料的“随意性”我认真学习、研究了《美术课程标准》,在遵循课改原则的基础上,制定每节课学生所需准备的工具范围,此范围是有延伸性的,并不是限制在特定类别上。我注意培养学生看书、提前做预备的良好习惯,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准备所需的工具材料。学生的思维是需要教师不断启发而拓展开来的,所以我会适当提示学生还可准备哪些材料,学生的选择范围无疑会扩大,这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乘上列车去画画》一课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工具材料,形式可多种多样,教学中课堂气氛浓厚,学生们热情高涨,从“要学习”转变为“想学习”,满足了各种学生创造美和表现美的愿望。学生的作业有画的,有剪贴的,还有立体制作的,有的还把自己的相片贴了上去,真实生活中的很多材料都可以搬到课堂上来,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大有帮助。由于让学生自己选择喜爱的工具、材料来表现制作美术作品,每一节课,学生都有所收获。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各种工具材料的特点,大胆设计、制作完成的美术作品很富有创造性。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到自己不仅可以在临摹中去体会美,还能在表现自我、表现生活、表现自然中去感受美。同时,学生们通过课堂的合作交流,互相切磋,还增长了知识,增强了集体意识、团结合作意识,采用引导学生自己质疑、解疑,教师在其中导学诱思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探究求真的勇气和意识,也教会了学生如何学习。三、情境交融,引导学生在玩中学美术情境的创设是十分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着本堂课的成功与否。在美术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玩中学美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情绪上受到感染,将学生带人情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