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有午休的习惯,最近却被前来玩耍的孩子们闹的不得安宁,孩子们就在他家卧室的前面吵闹着,老人试图驱赶这些孩子们,却收效甚微,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可不管你睡不睡觉,是否会影响你的休息,如果要他们也午休那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情。老人只好采用别的办法,第一天将孩子们召集来,每人给一元钱,说谢谢你们能在这里陪伴着我,让我度过午间寂寞的时光,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又来玩,老人却没有给钱了,又过了几天老人给每人五角钱,还是说谢谢他们的陪伴,让他很高兴,孩子们不高兴了,说上次你给我们一元钱,为什么这次只给我们五角钱啊,干脆不陪老人了,于是大家都散去,不再来这里玩耍了。这是一个故事,没有谁去论证是否真实,但是也说明一个问题,玩本来是孩子们自己愿意的,孩子们在玩的时候一定沉静在玩的本身所带来的快乐之中,也就是游戏的本身的趣味性让孩子们乐此不疲地玩着,可是老人却是将孩子们玩耍的兴致转移到对钱财的渴望上来,于是玩耍变成了可以带来收益的行动,从此孩子们再也不能从玩的本身获取当初的乐趣了。一旦当这样外物的诱惑不能满足的时候,不再这里玩耍也就是必然的了。这可以理解为一种玩的异化,孩子们的学习不也是这样吗?我们不能完全借助于外物的奖励来刺激孩子们学习的动力,而是要从孩子们内心深处去启迪他们探求知识的本身的乐趣,而不是什么名或利,只有这样孩子们的学习行为才能持久,才能在别人看似痛苦的经历中享受着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