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书法教育现状的几点反思扬中市新坝中学奚劲松在浙美版初中教科书17册欣赏课《盛唐气象》中,我们向学生介绍了唐代书法艺术是登上绝顶的辉煌时期,也是书法从实用技能到独立艺术,再进而到中国文化精华这一演变过程的最终完成时期。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书法基础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希望大家交流。一、对现状的反思:1、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书法失去了实用的生存土壤书法曾是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很多上过私塾的老先生还写的一手好字。打上个世纪初期起,便捷的自来水笔便替代了费时费事的毛笔,书法就逐渐作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而存在。加之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人与人沟通既方便又快捷,无需手写,机器加网络就能搞定,这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远离了书法。书法无用的思想已经深入了许多现代文明人的头脑里,甚至也包括部分教育者。2、书法基础教育是不是很重要书法教育是不是很重要?要不要开设基础课程?许多人的答案都很模糊,为什么模糊?因为我们不太清楚书法作为基础教育必修课的意义和价值。这其中也包括部分教育专家和学者,包括那些制定课程标准的人。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先生说过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字如其人”[1],字和人的行为习惯、道德修养息息相关。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中国特色的、独有的艺术。仅就这一点,从民族精神传承的角度,书法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基础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书法作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是极其必要的。3、书法教育必须把握传承书法不单单是写好字,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重要的是哲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等知识功底。书法的至高境界是动、变、有生命、有情感,这样的作品才叫书法,才能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要学好书法,仅仅靠模仿字帖、研习技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用心去感觉和体会字里行间中的生命轨迹,方能恰如其分地掌握疏密、刚柔、长短、屈伸、粗细等艺术语言。(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4、对当前主要的教学模式的分析1)书法目前主要的教学模式:一种是写字训练,把字写工整,写好看。重形似缺少内涵。在教学中一味强调技法规则,确切地应称之为写字训练。这是“速成法”。2)另一种是培养书法艺术苗子,按艺术规律办事,以培养艺术感觉为前提。以趣味性为先导,讲究真情重视神韵,把外在的形式美放在次要的位置上。两种教学模式的对比前者因立足实用,经过训练,至少总能把字写得端正一些,而且往往也能在某些比赛和展览中取得“成绩”,所以颇受一些家长欢迎。但事实上教学的老师往往大多比较平庸,不懂儿童心理,不了解儿童的审美性。这种僵化的技法训练,已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表现和创造力。后者为培养书法艺术苗子,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表现想象的能力,避免机械、呆板,不强调模仿线条、结构的模仿,这对今后深入学习书法艺术是非常宝贵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第二种书法教学模式比第一种更具前瞻性,虽然不能出暂时性的成果,却是符合艺术成长的,值得大力推广。5、师资力量薄弱、李代桃僵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教”至关重要。目前我们的学校教学除了少量的专业老师外,主要由语文老师担任,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由于未经过严格的书写训练其书写水平与书法修养不高,实不足以为人师;但出于领导的安排,只好硬着头皮为之,结果贻误了不少人。书写水平低劣的教师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将会害了学生一辈子。6、社会、家庭对书法教育的不当影响在重视应试教育的地区和家庭中,根本就不重视书法的学习,而在少数重视书法的地区和家庭中,书法教育与领导政绩、家长奖励紧密集合,功利性太强,间接影响了书法教育初衷。社会和家庭对于书法教育的审美性和健全人格的作用不了解,也是影响书法基础教育全面推进和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二:中国书法在基础教育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1、书法基础教育应成为书法艺术传承的主要途径经过几百上千年的沉淀与发展,无论在书法理论、书写技法、赏析收藏还是在纸张器具、装裱技术等方面,书法艺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种类齐全,内容博大的艺术学科,要全面继承并发展这一民族艺术,靠过去那种点对点的教育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