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望洞庭》教学与儿童生活的联系赣马中心小学仲启艳《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理解。上课时,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之后,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具体是这样的:一、从课题入手,知道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从“秋月”学生都知道作者写的是秋天的景物,但是“和”是什么意思,学生并不知道,于是我就带着学生欣赏生活图片,“和”是交相辉映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自己把诗句联系起来说说,学生明白了诗人是要写秋天的洞庭湖与君山的景色。于是我就引导学生一起去走进诗文,看看诗人是怎么写的。二、逐句朗读,边读边想,边说。课堂上,我始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学生在读后,我问他们,你们觉得秋天的湖面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学生都说出自己心中的理解,我也告诉学生自己的感受,除了静还有灵动的君山。然后我又问学生,那我们看诗人有什么感受呢?学生从诗句中,知道了诗人看到的是镜子,是银盘……三、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在学生对每句诗的意思弄明白后,再让学生回到诗文,边读边看着插图,边想象。、通过这样的师生交流学习,学生既读会了诗句,也读懂了诗意,同时也知道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和目的。也激发了学生对暗喻手法兴趣。我想,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和想象诗人写诗的意境和目的。在古诗教学中,老师可以依据诗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的联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能够使学生更好的记住诗文,理解诗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