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自主性学习之探索以计算机及其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它向人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迅速渗透,使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逐渐成为人类生存与社会实践活动展开的主导方式。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不可避免地受到计算机及其网络化的渗透和影响。面对新技术的发展,教师必须以敏锐的眼光和真挚的热忱,积极参与到这场伟大的变革中,成为推动它发展的动力。因为,创新与发展是人类教育活动的本质特征之一,它促使教育始终蕴涵着强大而持久的变革热忱。作为一名教师,自觉地将网络运用到教学中,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我在教学中体会到,网络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大支持。我的设计思路是:利用网络环境数据共享、信息量大、交互便捷的优势,创设情境,建立一个由学生控制、探索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个性化、自我激发式的学习,以不同的认知策略进行自主学习,整合知识,并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协作学习。我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提出问题,创设情境。第二阶段,围绕问题,上网搜集所需资料。网上搜索方法可以有三条途径:(1)在局域网上进行。教师事先找好相关资料,制作成网页,放入服务器中,让学生随意点击;(2)实行有限开放式,教师事先找好相关资料的网址,提供给学生;(3)实行全开放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到互联网上搜索,教师指导搜索方法。第一、二条途径所选资料受教师电脑技术水平、网络使用习惯、学科知识结构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范围受限制,且缺乏对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第三条途径让学生通过亲身上网搜索的体验,可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拓展学习的广度。它利于学生今后学习、乃至终身发展的需要。同时,它并不否认教师的作用,但只体现于“导”。从上面比较可以看出,第三途径比较适合当前网络化时代对学生提出的要求,符合自主学习的宗旨。为此,教师必须解放思想,彻底放开手脚,不必担心学生在网上找不到相关资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解放学生。但是,第三条途径需要学生花费的时间较多,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必须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在此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是初步的,所形成的认识即意义建构也是初步的,需要通过下面阶段的学习来深入。第三阶段,学生对所获取的信息加以思考和论证,并从正反两方面辩论,总结出较正确的观点。同时,我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这一阶段主要在课堂上进行,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全开放式的协作学习。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同学间相互交流网上资料和留言簿上的评论,尤其是口头上的发言讨论,容易出现思维的交锋,使大家的认识得到深入,深化意义建构。第四阶段,学生将得到的认识写成小论文,实现知识的生成和意义建构。这一阶段主要在课后进行,是自主学习的完成阶段,也是本课的延伸,促进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这样,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间的协作学习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三者得以实现,并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基于网络环境的自主学习应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是一个完整的全过程,不应局限于课上40分钟。课前是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收集信息,主要体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也需要一定的协作学习。课上是分析、加工信息,深入认识,主要通过协作学习来完成,需要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同时学生需要自主学习,保证在交流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防止人云亦云。课后学生将形成的新认识总结成文,基本属于自主学习,兼有协作学习。同时,学生的意义建构也在从始至终、螺旋上升地进行。这样,课内外相结合,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相交融,意义建构不断提高,不同阶段各有轻重,彼此相辅相成,最终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不受时空限制,自由地基于网络环境下学习,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了自主学习的新时空。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培养地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它主要提高了学生的学科能力。从课程的角度看,课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它将不同知识整合,形成有机的联系和结构。学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