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琴姑娘》说课稿说教材《弹琴姑娘》的作者是著名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它是西师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与前面的《少年闰土》、后面的《高斯智断瓶中线》等内容构成了本单元的主题——多姿多彩的人物世界。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了小姑娘弹奏的琴声,赞扬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姑娘勤学苦练的好学精神。琴声与景色融为一体,很有表现力。每次的琴声都让“我”心动,“我”从好奇、钦佩、赞美到祝福小姑娘,一系列的情感变化是那么自然、真切。小姑娘勤奋刻苦的品质,是通过“我”听到的琴声及感受的间接描写来表现的。文章语言清新、流畅,构思巧妙。说目标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特点及课后练习的安排,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滞留”等词语。技能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弹琴姑娘勤学苦练、锲而不舍的精神。掌握通过间接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以及将琴声与景色融为一体的表达方法。德育目标:学习小姑娘勤学苦练、锲而不舍的精神。说重点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小姑娘勤学苦练、锲而不舍的精神。说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讲课伊始,我应用情景教学,多媒体播放轻音乐的《月光曲》,让学生一起来欣赏,听后说感受:这琴声非常优美。师导入:那么,是谁带给我们这美的享受?就是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弹琴姑娘。(从而揭示课题,读题)今天,让我们随作者一起走进那长长的胡同,去欣赏那悠扬的琴声,去认识那位弹琴的小姑娘。这样创设出浓郁的情景氛围,使学生进入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相机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二、自读课文,质疑课文。生自由读课文,说说你想知道哪些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予以梳理归纳。对于简单的问题当时解决,对于有难度的,涉及课文重点的进行归纳,并出示出来:1.你是如何感觉到小姑娘的琴声动听的?2.作者听琴的感受是怎样的?3.作者对弹琴姑娘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4.读了课文后,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小姑娘?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过渡语:明确了要解决的问题,老师给大家推荐一些好的学习方法,能帮助大家快速有效的攻破难题,相机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读: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划:波浪线划出景色和琴声融为一体的优美句子。批:同桌相互说一说每个季节听琴的感受,并做批注。议:小组交流,想象作者四季听琴的画面。教师提出自读要求,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读好课文,在读中解惑,又引导学生把握了课文的重点——琴声和弹琴姑娘,进行扎实、有效地学习。在这一环节,教师先带领学生照这样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二,三段,春天听琴部分。1.在谈听琴感受时,可播放音乐让学生去体会。2.和着那悠扬的琴声,师用生动的语言去描述春雨中听琴,弹琴的画面。然后让学生总结我们刚才用到的学习方法:读,划,批,议。让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方法,学着老师的样子,读《秋夜琴韵》图,品琴声,想画面自主学习夏,秋,冬听琴部分。小组内交流,指名反馈:(1)不同季节听琴,你脑海中呈现了怎样的画面?(结合多媒体展示,听琴声,想象画面)(2)作者每次听到琴声,有何感受?3.指导感情朗读。师配乐感情朗读春雨听琴部分,指名和老师赛读。指名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过度语:本文没有过多的语言对琴声进行描述,而是通过一幅幅美丽的景色,与琴声融为一体,让学生用波浪线画出那一幅幅将琴声融为一体的美丽景色。并读勾画的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读书是课堂训练的主线。为此,在教学中,我贯穿了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齐读、配乐读品读等,紧紧围绕琴声这一重点,引导学生在读和想象中品读句子的优美,感受画面的优美,从而感受到琴声的美妙。同时,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出作者将琴声与景色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四、教师引导,探究难点教师小结过渡:刚才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让我们感受到一幅幅优美的画面,那“叮咚叮咚”的琴声贯穿全文,时刻让我们感觉景美,琴声更美。琴声与景色融为一体,情景交融,带给我们美的享受。1.那么,到底是谁带给我们这美妙的琴声哪?就是这个弹琴的小姑娘。引导学生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