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北街小学唐春梅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与改进,就得靠我们教师自己的实践探索来实现。相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而言,自然就是对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低效”甚至“无效”的一种反思与回应。对教师教学行为与课堂教学效果两者关系进行研究,是架起沟通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主角是教师,阵地是课堂,强调的是实践,注重的是教师的行为改进。该研究的过程,不仅能够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堂授课的艺术水平,而且能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够有力地增强教的科学性、调动学的积极性,优化教学秩序,促进课堂教学工作呈现“有效备课、有效教师、有效教学、有效课堂、有效学习”的新气象。1.凡是能够扎实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扎实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课堂教学”行为,包括有效的教学目的和教师有效的教与学生有效的学。2.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教学后,学生能够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既有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的原因。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3.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很大。教师的教态仪表、语言表达、板书设计、提问方式,或者不经意的表扬、点评、批评,对学生作业或考试结果的评价等等,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4.改进集体备课。我们日常的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注意力大多集中在讲授知识的科学性和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研究上,忽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研究,忽视教师行为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忽视教师行为对学生学习动力、学业进步的制约作用,因而有意无意地破坏学生的学习动力机制。5.知识量、思维性、参与度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三个重要指标。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寻找三者之间的平衡,而不能孤立地、机械地去看每一项,我们应该实现情感、知识、思维三维统一和谐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不一定非得在一节课中完美体现,但要因材定标,因势利导,最起码在一个模块、一个知识整体教学中充分体现。有效课堂的特征是:高情意(“高情意”就是要重视营造健康的课堂,让学生在健康课堂中愿意学习、乐于学习。)、高参与、高认知。在追求有效课堂教学的同时,学科的特征不能抹杀,教师的教学风格不能抹杀。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1.课堂上满堂灌、集中讲、集中练,讲练比例失调。这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三个极端行为,是抵触课堂教学改进行动、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不顾学生学习效果的典型表现。一堂课连续讲授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学为主体、练为主线、讲与练有机结合”是我们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的基本要求。事实表明,“有讲有练、边学边练,讲与练有机结合”,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行之有效的方法。课堂教学要符合学科特点,要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有的学科适合讲一条练一题,而有的学科就不能这样,它需要经过学生的整体把握和感悟之后才能练,况且,课堂练习也不能只练选择题,应该兼顾各种题型才好。2.假问题充斥课堂。那些学生不需要动脑筋就能回答的问题是假问题;一个90%的学生能很快回答的问题是假问题;那些老师领着学生自问自答式的问题是假问题。假问题充斥的课堂看起来师生互动很活跃,但实质是低效的。因为学生没有经过思维,就不可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假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师对问题教学的目的不理解,二是教师备课不充分。另外,“对不对”、“是不是”对有些老师来说,可能是一种语言习惯,但这种习惯一定要彻底改掉。3课堂教学结构松散。有的老师没有创设教学情境,没有课堂导入,上来就讲,问题与问题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没有过渡语言,也不给学生揭示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罗列;有的老师没有课堂小结,即使有,也只是手指板书提纲重复一番,没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地概括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知识体系,没有给学生留下进一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