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呼唤着具有高素质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对逻辑性及准确性有着极高要求的数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应该与发散性的语文、外语等文科学科教育方式区分开来。数学教育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性归纳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解决问题是一种技能的运用,而发现问题却提出了新的可能,是真正的创新。本文立足中学数学教育实际,探讨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模式,怎样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关键词】创新教育中学数学发现问题正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呼唤着具有高素质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面对新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面对知识经济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显得格外重要。那么什么是创新呢?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而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上述新事物的教育,也就是创新教育。所以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是要授之以"渔",理加要导之以"创"。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迸出智慧的火花。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数学,作为人类思维表达形式,其缜密周详的逻辑推理与对结果严谨精准的要求又使这门学科与语文、外语等其他发散性学科不同,不能单纯地通过人文和艺术思维的培养来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上的创新学习。在许多数学问题的实际应用中,答案的唯一性与确定性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数学创新教育的实施。那么,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切入点又在哪里呢?数学教育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性归纳的过程爱因斯坦曾说:“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笔者认为,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中学数学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一、从教材的“疏漏”中发现问题教科用书,作为国家教育部指定的学生专业用书,经专家学者编撰审核,编撰质量之高受到广大教育从事者的公认。然而,在教材内容衔接,知识点安排的时间顺序上,也难免有些许疏漏,这些疏漏会触动学生在解题时的知识盲区,而这却恰恰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优良温床,值得引起广大教育从事者的高度重视。举例来说,在人教版九1年级数学上册“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一节中,有一道设计图书封面的探究题(可算例题)(见课本P50探究3):例如,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cm,宽21cm,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精确到0.1cm)?在求解这道题是,需要运用比例的知识,然而这套教材中删去了比例知识的教学,只是在八年级数学下册书第16章最后的“数学活动”中的“活动1探究比例的性质”(参见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P40)中有所涉及。课后也并未有相应的巩固练习。学生们对比例的性质比较陌生,这道题自然无从下手。这道题恰恰是教师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的极好例题。拿到这道题,我们第一反应是运用比例的知识,然而比例性质却并非这道题的唯一解题途径,学生们对比例的性质陌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其它方式,比如设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