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器的克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课后例、薯、嫁、菌、饲、率、诱等生字词并灵活运用。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及结构。3.细读1、2小节,了解克隆的定义,并理解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我们人类社会也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个体,就连双胞胎也是有差别的。但这种情况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被打破,现在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就能让世界上出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个体,这个技术就是克隆。(板书)那么克隆到底是什么呢?有什么奇妙之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探索科学的奥秘——神奇的克隆(板书课题,齐读)。二.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1.经过昨晚的预习,我想同学们同学们应该会读会写了吧。我请两个同学来读读你们划得生字词。(指名读生字词)2.同学们读得很正确,但在书写的时候,请同学们看老师板书的两个生字(板书薯、菌),你们看看这两个生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薯下面不能写成暑假的暑,菌里的禾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3.同学们看得十分仔细,希望在平时书写时也要细心,现在用三分钟把课后的生字描红。(学生描红)4.让我们再来巩固一下生字词,读一读,边读边记。(齐读生字词)5.同学们,我们回到课题,看着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什么是克隆?克隆到底神奇在什么地方)6.看来同学们都对这项新技术有很大好奇啊。那就让我们带着疑问去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克隆的。(学生自读课文)7.现在我来请几位同学来分小节朗读,其余同学边听边边为课文分段。(指名读课文,适当点评,学生分段)8.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结构是十分清晰的,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段的?(1-2小节什么是克隆;3-5节植物、低等生物、高等生物的克隆;6-9节克隆的好处)三.精读课文1-2小节,了解克隆定义。1.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课文的思路,那到底什么是克隆呢?自己读读1、2小节找找答案。(自读1、2小节)2.同学们找到答案了吗?什么是克隆呢?(如果不经过……也称克隆)3.是呀,找得很准确。这句话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克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朗读此句话)4这样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直接繁衍后代的无性繁殖就是克隆,那什么是有性繁殖呢,谁能找出来读一读?(朗读有性繁殖)5.那么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有什么不同?(有性繁殖有自己的爸爸妈妈,二无性繁殖没有)6.在这一小节里,我们清楚地了解了两个新名词,那就是(有性繁殖,无性繁殖)而无性繁殖又称作(克隆)。这种说明方法同学们知道吗?不知道的话老师来补充。这种说明方法就是下定义(板书下定义),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做出概括,这就是下定义。补充:1.其实啊,下定义对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在数学课上就能找到下定义的句子,老师这里有两个句子:四条边都相等且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就是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就是正方形。2.同学们你们来比比看,这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第二句不太准确,其实长方形也符合这个定义)是呀,下定义必须要准确,否则我们就不能照着定义找到正确的事物了。7.其实啊,最早的克隆想法在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中就已经出现,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一小节,找出关于克隆的句子,划一划,读一读。(自读第一小节)8.看孙大圣的一根毫毛就能变成一群孙悟空,可见古人的想法又时也是十分先进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神奇有趣的文字。(齐读第一小节)9.同学们,这么一段有趣的文字作为开头,你觉得怎么样呢?有什么好处?(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让读者有兴趣看下去)10.对呀,这么一篇科普说明文,加上有趣的开头,读者才有兴趣阅读。同学们在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开头的写作。小结:。这一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克隆,关于克隆的神奇之处我们下节课来探索。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低等生物、高等生物的克隆,理解分类别,举例子的说明方法。2.了解克隆的作用及体会说明文的语言严谨的特点。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神奇的克隆,谁能不看书本用下定义的方法告诉大家什么是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