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短教解读策略——浅谈《将相和》的教法【内容摘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长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多,由于长文的信息量大,学生读起来吃力,而授课的时间却有限,这就迫切需要“长文短教”。这样对老师的解读文本和处理教材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实现长文短教,既让学生感到有趣,学得轻松,又能学到知识呢?经过多年的教学,我积累了一些“长文短教”的方法。【关键词】抓题眼找主线巧过渡重归纳【正文】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虽然内容丰富、学生爱读,但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教师们常常感到顾此失彼、无从下手。处理这类课文,要突出重点、大胆取舍,尤其要避免面面俱到。这不仅能长文短教、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下面以《将相和》一课为例谈谈一些做法。一、抓题眼,找准切入点。文有文路,题有题眼。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总是习惯把目光盯在文本语段上,忽视了文本的题目。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眼睛,有时抓住文本的题目,或题目中的一个字眼展开教学活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我紧紧抓住课题的“和”字,引导学生质疑,以课题的“和”引出将相曾经有过的“不和”。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和”字,既带领学生走进《将相和》,以矛盾冲突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感悟人物形象;又引导学生走出《将相和》,在学习生活中努力做到“以和为贵”,回扣中心,升华情感。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二、找主线,明文意。在确定教学目标后,面对长文,教师要带领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线索,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教学内容“泛化”的不足。也可以避免繁琐的内容分析,省时高效。现在很多学生看到较长的课文都是走马观花,只寻求在文字上游走,读中很少思索,读后一脸茫然,甚至连主要内容也讲不出的大有人在。如何让学生能高效读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的信息,直接提取出揭示文章主题的词语或短语,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中心。对于像《将相和》这样长的课文的教学,一定要取其精要,突出关键。初读课文时,先让学生读出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课文的框架立刻呈现在眼前,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样设计的的目的是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将三个故事作为一件事来看待,从而让学生明白课文的大意。长文短教更需要研究如何巧读课文,精选课文内容,组合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精练、高效、有用。每一篇长文,因作者不同、体裁各异,语言风格迵然不同;因而要从课文的实际出发,从语言的表达方式入手,在课文中寻找,发现;提炼出语言表达的某个方面的技巧来进行教学。在教《将相和》一文时,我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来读悟,挖掘人物的内在品质。把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树立起来,廉颇的错误说法不批自倒。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己错了,进一步体会到廉颇也拥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从而“负荆请罪”。在教学中,我没有按照常规的教学顺序进行讲读课文,而是围绕“蔺相如的职位高于廉颇,仅仅是靠一张嘴吗?”这一问题展开教学,不但使一篇内容较长的课文教学起来简单多了,而且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动脑,动口的机会。三、抓关键词,简化教学环节。关键词之所以“关键”,在于它既是文本的核心,又体现精神生命的内涵。这些富有人生意义的词语,很多时候就隐藏在文本中。具体来讲,由于文本不同,有些关键词是外显的,即文本写出来的,有些是暗含的,即读者悟出来的。我们学习一篇长课文时,不可能从头到尾,读到一个词就学习一个词,读到一句话就学一句话。这时从课文中精选或提炼出能够代表文章核心价值的关键词来尤为重要。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并没有逐段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抓住三个故事中的关键词“撞”“拼”“让”进行教学,从而带动全文的理解。如教学“渑池之会”时,我从故事入手,先让学生找到最能体现蔺相如勇敢机智的语段,再从这个语段中找到最为关键的句子,然后从这个句子中找到表现人物特点最为传神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