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真正回归生活——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点滴谈过去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通常所讲的“技能的训练、觉悟的提高”大多数也仅仅停留在课本上,教师很少能够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成为了应试教育的工具。而现行的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则十分注重在教学中渗透、穿插学生现实和即将走进的社会、家庭生活等,它要求我们的教学工作必须走生活化的道路——“让教学回归生活,让生活促进教学”。什么是“让教学回归生活”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以为就是要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和未来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标、目的和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进而逐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为以后带着适应社会、领导社会发展的潮流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走向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所谓“让生活促进教学”。就是应该看到,新课程标准下的现行教材内容立足于生活的实际,一切内容都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生活的实际、时代发展的实际,这为学生提高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动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过去的教材总被认为空洞、脱离实际适宜应试教育,因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必要的动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实践要紧密围绕这个实际、突出这个实际,来促进教学教育效果的提升。总之,“源于生活、提炼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应该是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下教学实践活动的返朴归真。一、“教学→生活”这主要是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指导学生生活而言的。具体地应该是在教材的指引下,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内容,再现生活的真实情景,体验生活的多样性、复杂性,明确生活的基本要求和发展趋势”。帮助学生初步确立发展目标,练好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所必须的基本功。做到这点,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做好下列几个方面的工作。1.通过访问,观察生活。现行教材中有许多人物和事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较大差距。必然会导致学生在认识上的偏差和不全面性,甚至是错误认识。有些事物对学生是陌生的,必然认识不足;有些事物因为学生太熟悉,又往往会使学生熟视无睹,缺乏思考。因此,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通过访问的形式增强认识,扩大知识面。如对民族精神的产生和发展,教师可以指导和组织学生通过访问老红军、老战士、老教师等“五老”队伍以及查阅电脑、史料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的接受和认可度。并使他们在这种实际感受中受到感染、接受实实在在的教育,并在实际生活中进一步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2.组织表演,模拟生活。九年级教材中有关“走进社会、感受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内容,还有“认识和理解挫折、正确面对挫折”等内容。仅从教材本身来看,课文已经提供了很多事例供教学中使用,但这也还是书本上的东西。如学生在学习关于“如何面对挫折”的内容时,往往会出现“讲道理理论滔滔,遇问题一筹莫展”的状况,一旦在生活、学习中遇到挫折,他们普遍的反映都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让学生逼真地模拟表演,再现生活的实际场景,达到情景的再现,使学生身临其境运用理论去解决实际困难,必将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并实际地起到教育的效果。3.加强学习,思考生活。俗话说:“要想知道梨的滋味,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去品尝。”学生基本上对自己的未来生活充满憧憬和期待,也有极少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设计未来生活、思考和讨论未来生活中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结合教材提供的理论依据,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和方法。如在组织“合作诚信”这个单元的知识学习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设计成为一个企业家一个消费者、一个借贷双方的当事人、一个部门的普通一员等等,然后让学生现实思考面对某一项具体问题时,如何与同事合作,如何诚信交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