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爱——“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留守儿童调研报告在“三万”走村入户调查活动中,我们工作人员逐一登记了“三留守”人员详细情况,汪营镇白屋庄村、钩鱼滩村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及行为习惯现状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质及行为习惯大多存在问题。自由散漫、自暴自弃、自信缺失、情感冷漠、是非不分、缺乏诚信、学习懒散、好逸恶劳等,是山区留守儿童常患的通病。仔细分析,其表现不外以下几种:1、自暴自弃、抑郁自闭、暴躁放纵、好逸恶劳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和条件,造成了其与社会交往沟通的障碍,因而他们往往个性放纵,性格偏激,自卑封闭,有的性格暴躁,有的郁闷不乐,有的情绪波动大,心理承受力差,形成不健康心理,表现出冲动、好怒、焦虑、神经质、自闭等不良心理特征。2、软弱无助、孤僻冷漠、刚愎叛逆、自私狭隘尽管有不少外出打工的家长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但仍有一些家长很少与儿童联系甚至基本上不与孩子联系。有的家长一年返家一次,有的好多年不回家。孩子缺少父母亲情与关爱,软弱无助、孤僻冷漠、逆反心理严重。3、网瘾严重、抽烟赌博、哥们义气、挥霍享乐留守2、自暴自弃、抑郁自闭、暴躁放纵、好逸恶劳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和条件,造成了其与社会交往沟通的障碍,因而他们往往个性放纵,性格偏激,自卑封闭,有的性格暴躁,有的郁闷不乐,有的情绪波动大,心理承受力差,形成不健康心理,表现出冲动、好怒、焦虑、神经质、自闭等不良心理特征。4、迷恋魔幻小说,追求浮华喧嚣,热衷谈情说爱留守学生在家时间完全由自己支配,行为不能受到应有约束,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学校看小说,尤其是武侠、魔幻小说,在家里看电视等成了留守学生的最大乐趣和主要内容,有的学生在节假日整天整夜地看,选择的大都是江湖恩怨、武打暴力、谈情说爱等内容。往往沉迷于小说及影视台网的低谷文化甚至伤感、色情、暴力文化,这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极为恶劣。有的学生崇拜模仿,染上了拉帮结伙和打架斗殴等恶习。5、学习习惯不良,缺乏上进精神,学习成绩低差这些留守儿童由于和家长长期分离,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在生活、教育、心理、安全、道德行为等方面面临着诸多突出问题。由于生活缺少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良,身体健康受到很大伤害;由于缺少监护,一些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有的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导致逃学、辍学;由于缺少亲情交流,很多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有的留守儿童缺乏道德约束,出现行为偏差,甚至违法违纪,走上犯罪道路。二、留守儿童成因分析1、时代的发展带来教育的复杂局势,打工潮带来子女就学困境,这是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源。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城市,农村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异地户籍,居无定所的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问题,各地教材不同使得这一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这是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产生的直接原因。2、就农民工家庭经济来看,有限的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高额负担之间矛盾突出,这是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当前,农民耕种土地和外出务工的收入差距悬殊,耕种土地远不及打工自由轻松且收入可观。为了增加收入,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改变自己的家庭面貌,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宁可选择前者。据有关部门的调查表明:“怕影响子女上学”而不外出打工者所占比例极小。近于生活压力,或者教育意识淡薄,选择外出打工,留守学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这是留守儿童产生的客观因素。留守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不停变动的状态下学习,势必产生不尽人意的结果,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学生本身的因素。三、留守儿童心理及习惯成因分析1、隔代教育导致负面影响。留守学生多寄养在外公外婆家或爷爷奶奶家,孩子的成长往往潜移默化地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