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情与情”马寨乡庙东小学姚宗清浅谈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情与情”关键词:情境情趣激情活力提纲:创造情境利用情境1.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2.从生活实例中寻找数学原型3.从生活背景中探索数学问题激发情趣1.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2.故弄玄虚吸引注意力3.创设情境,诱发注意《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境创造和学习情趣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学习情趣是要让学生数学课堂上没有压力.没有负担.充满快乐、充满生机、充满激情、充满活力.就情境和情趣浅谈几点看法。(一)创造情境.利用情境1、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教学时,教师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如我在教学体积单位“立方米”时,把全班同学每8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学生准备一根1米长的米尺,要求学生用8根1米长的米尺,围一个棱长是1米的立方体,从而让学生明白棱长是1米的立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然后让学生分组钻进1立方米的空间里,亲自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这样教学,数学与学生亲密接触,学生乐此不疲,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如让学生判断现实生活中一堆木材的体积,学生就能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推测,而不会不着边际的胡乱猜一通。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氛围。2、从生活实例中寻找数学原型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学习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就能更清楚的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如,我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我把全班学生带到操场进行实地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算出这块地的面积;用标杆和测绳将这块地围起来,看一看、想一想100平方米的土地面积到底有多大?告诉学生100块这么大的土地面积就是1公顷。再让学生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沿这块地的四周走一走、看一看、相一想1公顷有多大。像这样,把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寻找数学原型,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数学,弥补了学生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地契合了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3、从生活背景中探索数学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认识水平,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后,可设计以下数学问题:李师傅要做一个长是40厘米,宽是30厘米,高是25厘米的玻璃金鱼缸,下面这块材料够用吗?(材料:80厘米×60厘米的长方形),如果学生只是从形式上来解决问题,即:80×60=4800(平方厘米);40×30+(40×25+30×25)×2=4700(平方厘米);那么会得出“材料够用”的假象,而事实上只要稍作操作,便可知材料是不够的,让学生充分懂得为什么材料欠用的真正原因,也使学生收到了更好的效果。(二)激发情趣1、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造良好的氛围,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生动性,更有成效,可以让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好多提高。”小学生好奇好动,可有较强的求知欲,但他们的注意力不能持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必要的活动,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得到快乐,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比如我在执教《平移和旋转》一课中,让学生充分运用多种感官来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平移和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