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课堂的四维价值诉求字数:2619来源: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5年1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下载摘要生态课堂是由课堂主体要素和课堂环境要素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的实践性意蕴在于将课堂隐喻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课堂系统内部的教师、学生、环境等诸类生态因子彼此之间通过交互联系而优化组合,共同促进课堂主体精神生命的成长。这一生命促进功能的有效发挥需要充分实现生态课堂的价值诉求,即是要求课堂以内在关联为前提,以交互开放为基础,以动态生成为关键,以多元共生为旨归。关键词生态课堂内在关联交互开放动态生成多元共生生态课堂滥觞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教育世界,它是在检视与批判传统课堂教学注重单向知识灌输、窒息学生个性发展和忽视学生生命生长的基础上所提出来的。生态课堂要求变革这种异化的课堂教学,主张将课堂建构为一个促进师生互动、信息交流、生命共进的教育场所[1]。它的实践性意蕴在于将课堂隐喻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课堂系统内部的教师、学生、环境等诸类生态因子彼此之间通过交互联系而优化组合,共同促进课堂主体精神生命的成长。简言之,即是用生态学的理论知识与思维方式来辩证地审视课堂教学,是“生态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微观呈现”[2]。生态系统内部丰富多元的生物体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成长,它们需要与其他生物和环境交互关联、彼此开放,在实现相互间物质、信息与能量传递与转换的动态演化中不断生成新的要素,从而促进生物体自身的新陈代谢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与协同进化。生态课堂作为微型的生态系统,其生命促进功能的有效发挥需要其价值诉求得到充分实现,即是要求课堂以内在关联为前提,以交互开放为基础,以动态生成为关键,以多元共生为旨归。一、注重内在关联生态课堂是由课堂主体要素和课堂环境要素所组成的,二者又衍生出教师、学生、课程、课桌、光照、人际关系等多类课堂生态因子,这些生态因子之间内在地相互关联是课堂生态系统结构协调与功能发挥的前提条件,课堂活力的释放是从“关联”开始的。这种关联既表现为课堂主体与课堂环境之间的主客体联系,也表现为师生、生生彼此之间的主体间联系,二者共同促进了生态课堂的持续演进和生态主体的生命成长。1.主客联系:课堂主体与课堂环境交互影响生态课堂立足于跨学科的学术视野,注重使用生态学的研究视角考察与指引课堂教学中课堂主体与课堂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课堂生态主体主要是由教师与学生所组成的,具体又可分为教师生态群体、教师生态个体、学生生态群体与学生生态个体四个主体要素。而课堂生态环境是一种由课桌、光照、温度等物理因素和人际关系、学校制度、班级氛围等精神因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相互之间存在动态复杂的多维联系。一方面,课堂主体之间的生命交往活动需要以课堂环境为物质与精神载体。教师是以课程为媒介来促进学生认知经验的生长,是以一定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为支撑的,环境的优劣对师生教学活动的质量具有直接性影响。如若课堂中人际关系和谐、班级学习氛围浓厚、课程教材难度适中,同时教学设备齐全、温度适中、光照通明,那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自然是情绪高涨、精神饱满,学生也将积极自主地投身于这种富有情感与意趣的交往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与教师进行情感交流与互动对话,从而释放生命的潜能,丰富人生的体验。另一方面,课堂环境的设置与更新需要以课堂主体的需求为参考。“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生态系统的能源,课堂生态系统的形成正是由于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活动。”[3]没有课堂主体的参与,生态课堂就丧失了教育的价值旨归。因此,课堂教学环境的革新始终要怀有为促进课堂主体生命发展服务的目标指向。有一些在性质上“不合时宜”的课堂环境,诸如“繁难偏旧”的教材内容、落后的教学设备、不合理的制度文化等,它们没有恰切地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与对话,生态课堂对此应加以变革,营造出一种能为生命主体提供丰富养料的课堂物质与精神环境。2.主体间联系:师生、生生之间内在关联生态课堂内在联系的另一重体现集中表现为课堂主体之间的交互联系,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