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摘要】: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就是“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与写作融为一体的读写训练。“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归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以读促写”即学生用在“读”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进行相关的写作,最终解决学生会写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仿写、创写、探写三方面进行了尝试。【关键词】: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仿写创写探写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作文教学方面,我们语文组的老师深刻地感受到:大部分学生文思枯竭,面对一道作文题,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也写不出一篇美文。即使写出的文章也是千篇一律,空话、套话满篇都是。据了解,学生常常为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而困惑,为缺少素材而烦恼,为谋篇布局而焦虑,为内容虚空而纳闷。学生常常感叹:“作文,想说爱你不容易!”教师无奈:“拿什么拯救你,我的作文?”但是,作文在语文高考试题中所占的分值比重较大,150分的语文试题中,作文占了60分。我认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非常必要。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就是“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与写作融为一体的读写训练。“读”好像蜜蜂采花,“写”好像蜜蜂酿蜜,“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归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是“写”的前提,读写结合。杜甫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厚积才能薄发;宋末元初程端礼提出“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说明多读书,勤读书,写作才相对轻松;叶圣陶先生也曾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贯彻这一理论。比如,在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文时,教会同学们用散文化的语言去描绘“湘江秋景图”,尽量让学生在阅读此内容时学会怎样去描绘景物,课后让同学们仿写一个片段“巡场秋景图”。学习此文除了从写景的角度去挖掘写作素材外,我还从诗句中去挖掘作文的题目。先让学生找出哪些诗句可以作为作文的题目,然后根据学生所选诗句来阐发作文的构思。例如,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让学生找出诗中美的意象——“夕阳、金柳、青荇、榆阴、星辉”等等,然后让学生选用这些意象进行画面描绘,通过画面抒发某种感情。又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时,让学生学会把所学素材运用到写作中。于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说说烛之武和荆轲可以在哪些作文话题中运用,师生一起讨论,明确。总之,只要用心体会,教材中可用的作文素材就非常多。当然,仅靠教材还远远不够。因此我还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从课外读优美的文章,如语文报刊杂志,并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去收集作文素材,从而使“读”与“写”很好地结合起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写”是“读”的归宿,以读促写。“以读促写”即学生用在“读”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进行相关的写作,最终解决学生会写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驾驭作文表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社会人生的感悟,激发学生对生活理想的启迪。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尝试。(一)、仿写有人说作文仿写会影响作文的创新能力,其实这担心是多余的。模仿是人类的天性。前苏联教育家说:“模仿对于学生,正如独立创造那样同等重要。”模仿是创新的前提。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例子。”毛泽东也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借鉴是大不一样的。”写作需要借鉴,针对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加强对范文的模仿练习,正是创新的前奏。君不见,当年李白仿效崔颢《黄鹤楼》而写出一生难得的七律《登金陵凤凰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家》、《京华烟云》与《红楼梦》经过比较阅读,也不难发现他们之间的借鉴和继承关系。大师如此,学生仿写又何不可?在高中初步阅读基础之上,要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