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孔子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逐字逐句文从句顺(一)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注释:患:忧虑,担心。人:指别人。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不了解自己,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之:助词,无意。不能:没有能力(才能)也:一样,相等译文: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这段话是孔子传授给我们的为人处世之道。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译文: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说话要真诚、谨慎、负责任。这是因为,一个人如果不说真心话,而喜欢用花言巧语来取悦于人,这是缺少仁德的表现;一个人如果信口开河,就很难践行诺言,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译文: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译文:子夏说:“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二)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为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文:子曰:默识而理解,学习不知疲乏,帮助别人而不知厌倦,对我来说多么(如何)充实哉?有德行的人学习必然好问,问与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就不能映证疑问,不问就无以拓展学识,只好学而不勤问,不是真正的善于学习的人。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月蚀。他一犯错,人人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人都会仰望着(敬仰)他。人都会犯错。错了怎么办?改!改错是人的高贵品性,令人景仰。但这不是人人都可达到的境界,所以子贡的话永远有很强的警示与鞭策意义。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个白天不进食,整个夜里不睡觉,把时间用于思考,但是徒劳无功,这样还不如去学习。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译文: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译文: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用法:复句式;含贬义。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就是一种因果循环。今日因是他日果,今天不为他日做打算,他日成今日时必然有许多忧虑,不容不作努力。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译文:孔子说:“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坦荡之人不为事扰不为事忧,面无惧色依度而行;戚戚之人踱于事瞻于事形容枯槁于事,变坏于事。(三)子夏问政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译文:孔子的弟子子夏在鲁国做了官,有一天回来向孔子请教,孔子对他说:“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结果反倒达不到目的;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道理:做事不能只图快不求好,急于求成反而干不好事。凡事都要讲究循序渐进。有了量变才会有质变,万不可焦躁,如果快速完成某件事,其效果未必会好,甚至大失所望,万不可急于求成。“”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