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拉萨的天空课型:阅读课备课人:樊霞授课时间:2014.9审核人:【教材分析】一、全文分析这是一篇散文,文笔优美,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课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日光城”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课文的总起部分;第二自然段写拉萨的天空在白云和草地的映照下越发纯净、明洁——以拉萨的自然景物做好衬托;第三自然段写拉萨的天空蓝得令人神往——以人物的情感再次衬托;第四自然段写一年四季拉萨的天空总是蓝晶晶的,也把布达拉宫衬托得更加雄伟、壮丽——以雄伟的建筑作为衬托,没有这样的天空,不会有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第五自然段写湛蓝的天空像圣地拉萨的窗帘——以此比喻来总结强调出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二、逐句细读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所谓“日光城”:拉萨全年无雾,每天平均日照时间可达8个多小时。“日光城”这一陈述性知识,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获得,那获取资料的过程,其实就是程序性知识的体现。此外,教师可以相应拓展:“羊城”——广州、“泉城”——济南、“冰城”——哈尔滨、“山城”——重庆,对于知识点的举一反三,学生的积累过程,也是程序性知识的体现。)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湛”从水甚声,意思和水有关,即如水一样清澈、通透。在这个词语中,“湛”用来修饰“蓝”,意思是“蓝的很纯,很通透”。理解了湛蓝的意思,那感悟这个比喻句将不是难点,天如蓝宝石,突出天空的湛蓝、纯净、透亮。)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写拉萨之高,可引用李白的诗句《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来帮助学生感受这种夸张的手法表现拉萨之高。)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掬”提手旁,捧起的意思,那为什么作者用“掬”而不用“捧”?文字推敲中,明白:文中用“掬”字更体现出一种圣洁,轻轻用手捧起仿佛就能碰到蓝天,用这美丽的蓝天流泻的“透亮”洗脸,这是多么奇妙的啊!带着这种奇妙的感受去读课文,学生会在读中仿佛身临其境。这是一个值得品味的知识点,除了积累引号里的这句话,即陈述性知识外,还可通过推敲文字来感受语言表达的精妙,这就是程序性知识。如何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可以动作体验、可以深情并茂地朗读,可以发表自己的感慨等等,这种自己对学习方法的选择,不正是策略性知识的体现吗?)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详细写出了拉萨湛蓝的天空特有的美景,显然,这句是积累的又一妙句,作者是如何写出拉萨天空蓝的?用了映衬的手法。这个知识点值得教,也就是第二次作业提到的教学价值所在。对于这个知识点,学生如何感知?可以想象、可以看插图,可以从文字与图片上感受拉萨的天空之纯净、明洁。)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这么美的天空,怎能不让人为之心动,不让人神往呢?导读过渡到下一自然段教学。)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对此归类进行词串教学本课中关于天空的词语: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可供学生积累运用。)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又是一处用了映衬的写作手法,布达拉宫是拉萨的标志建筑,到那里的游客络绎不绝。本来这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就非常雄伟,蓝天映衬后,布达拉宫更雄伟、壮丽。学生或许难以理解,可以介绍一些数据、配上图片帮助学生感受。教师上课渗透的这种查资料、看插图的方法,学生是可以借鉴学习的。)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圣地”,既是藏传佛教的发祥地,又是信徒们的朝圣之地。天怎么成了窗帘了呢?又是一处比喻,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对拉萨的天空非常神往,其实是对拉萨的喜爱,对祖国的热爱。)【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湛蓝”、“纯净”、“明洁”等词语。3、能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