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后进生积极情绪的转化之我见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基础不同,每个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后进生。由于后进生常常屡教不改,做好他们的工作难度很大。如果借此而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岂不是有悖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吗?这里我想就我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谈谈如何赏识后进生,转化后进生。一、了解“差生”的心理,寻求转化对策1、恨:恨自己“笨”,“不成器”,“不成钢”。2、混:不正视学习。3、悔:后悔过往,迷惘未来。4、灰:自暴自弃。5、毁:心理扭曲变态,毁人自毁。二、用师“爱”去融化干枯的心。三、发现亮点及时鼓励重塑自我。四、营造友爱的班级氛围。攻克教育难点加快后进生转化时常在感慨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崇高精神境界的同时,为自己无法改变一些后进生而苦恼。特别是面对那些我们平日里习惯叫“双差生”的后进生,我们时常会有“黔驴技穷”之感。可是,后进生的转化在义务教育的大背景下是一个每个老师都必须面对的难题,这个“弯”我们“绕”不过,这个“坎”我们却必须翻过。孔子云:“有教无类”。现代教育强调因材施教。对于后进生的转化,我们更需要重视针对不同成因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那么,差生的形成有哪些原因呢?一、“差生”的心理正因为“差生”的类型各种各样,“差生”的心理也不尽相同。本人接触了一些“差生”,与他们进行了交谈,了解了他的一些心理状况。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恨。恨自己“笨”,“不成器”,“不成钢”。这种心理主要是那些学习态度尚端正,但学习成绩总是无大起色的学生。他们不是没有拼搏过、奋斗过,却一次一次尝到失败的“苦果”,于是他们动摇了,退却了,丧失了“自信”。2、混。不正视。这种学生虽是“差生”,往往因家庭境况较好,而无紧迫感,热衷于穿名牌,交朋友,追明星、玩电脑,看到别人学习艰苦认为是不值得,且寻得“欢乐”、“开心”就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到个毕业文凭就行。3、悔。这部分“差生”,他们对以往由于自身的所作所为而造成的某方面“差”的状况后悔,为目前差人甚远而担忧,为找不到正确的方向而彷徨,为没有正确的“向导”而发愁。这部分人在“差生”中绝不占少数。4、灰。自暴自弃。这也是“差生”中一种较普遍的心理。他们认为,自己在思想品德或学习方面的“差”,甚或“双差”,如今已是积重难返,长期以来,老师已经形成了“某某是差生”的概念,我即使想努力,也未见有什么用。特别是那些“双差”生,以往也可能跟老师发生过争执,给老师留下过不好的印象,他们看自己前途,一片黑暗,于是也就缺乏前进的动力,缺乏前进的目标,而采取自暴自弃,“横竖横,拆牛棚”的态度了。5、毁。这种心理“差生”是极少数。他们往往是因为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而恼怒,或受到误解而形成一种扭曲的变态的心理,于是就产生一种想毁掉自己或毁掉别人的念头,这种人人数甚少,但为害极大.若不注意防范,妥善处理,往往容易酿成苦果,造成极大的损失,所以一定要特别注意。当然,实际表现中,情况则更为复杂,有的是半悔半恨,有的则是既“灰”又“混”,有的则是由“恨”而“灰”而“毁”,不一而面足,这里不多谈了。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要想改变他们,必须要设法多接近他们,多关心他们,让他们逐步消除对学习的恐惧和老师同学的隔阂。让老师成为他们心中最值得信赖到朋友,为了走进他们的世界,我尝试着一些做法,我经常利用课间在班里和学生聊天,谈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如电脑、卡通、体育等,另外,我还经常和他们一起上体育课,一起做游戏、踢球、玩篮球,在同他们的接触中,我了解到,其实避开学习的话题,他们显得那样的轻松、开朗、活力、奔放,这样他们经常拿一些生活上的问题或国家大事来跟我讨论,久而久之,他们觉得我是一个和蔼的,容易倾听学生心声的老师,向他们的一个大朋友,于是他们主动跟我谈到了学习上的困惑,由于他们的父母平时忙于工作,对他们学习上的关心太少,致使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起来也比较懒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