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最初的梦想,执着最初的坚持——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院学习之旅有感上个周末我和几名青年教师随校领导一起前往长沙,在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院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学习。要辛苦工作一周的我坐四五个小时的车去听一天讲座,我对这次学习之旅并无期待。一来是想休息,再者,相对于教育理论,我更想学习的是专业的授课技能。但是当周六上午我们走进青竹湖的校园,看到那块刻有“把每一个学生放在心上”的石碑,我顿时觉得再辛苦也值得。看到那句话的瞬间我忽然想起了我自己的梦想:用爱改变孩子,让孩子改变世界;想起了当初实习时和孩子间平等的友谊般的师生关系;想起032班的小朋友在七年级的时候会写这样的句子:虽然老师有时候会很凶,但我们还是很爱她,因为她很爱我们。而现在,他们畏惧我的高压政策,在网上弱弱地留言:苛政猛于虎。这些想起让我忽然意识到,刚刚步入教坛三年多的我就已经被数字化的考评制度奴役,不太记得自己最初的梦想,不敢执着于自己最初的坚持。这三年来,我从一个从不对学生说重话的老师,变成一个在他们犯错误时大发雷霆、偶尔会忍不住拧他们耳朵的老师。而这,不过是因为这些被骂被拧耳朵的孩子没有达到我的要求,我觉得我的付出没有得到理解和回报,我的辛劳没有的得到肯定与赞许。在青竹湖听武建谋校长的主题报告时,被这样一个故事吸引:青竹湖的校园里有个小杂木林,绚丽绰约,很吸引人。原本青竹湖向树商预定的是统一树种,结果树商违约卖给了别人。工作人员正欲无功折返时,看到了这些高大倔强的杂木,不忍它们被砍做柴烧,于是把他们买了回来。却未曾料到,这些树色彩各异,辉映成趣,成了青竹湖最美丽的一道风景。这个故事完美的隐喻了教育的包容性。我忽然明白我陷入了老师最容易陷入的误区:总是在乎我的工作是否有效,是否被肯定,无理的要求所有的孩子达到我所谓的标准,毫不尊重孩子的个性。因此,才会对有些屡教不改的孩子失去耐心。这个故事让我有了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的动力:也许有些孩子现在算不上传统意义的优等生,但是我们给他们成长的沃土,总有一天他们也会写出他们独一无二的人生传奇。其实,教育并不是要把每个孩子变成一样,而是要让每一个独特的孩子找到成长的方向。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应该在乎自己的到了什么,给了孩子什么,而应该在乎不同的孩子是否可以从你这里得到受益终生的东西。感谢青竹湖带给我的领悟,感谢校领导慷慨地安排我们去学习。让我找回了最初的梦想,敢于坚持最初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