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故事我们习惯于用眼睛看别人的故事,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的故事。如果换个视角看自己,或许你会发现那些并不精彩的故事里也有那么一丝感动,令你自己,也令看这故事的人。回首自己的教学成长之路,不难发现:这其中有曲折、有坎坷;也有幸福、有欢乐。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成长感悟。一、关注细节就教学而言,一切细节之处,看似可有可无,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课堂内外,可关注的细节很多,值得分析的细节也很多,关键在于“场”内的人,有发现细节和分析细节的眼光和技术。细节不是鸡毛蒜皮,细节是那些对提高课堂教学综合效益有用的关键事件。课堂中不经意的细节可以透露出教师的高超智慧或者瞬间的处理技巧,是个人教育思想理念的行为折射,在简单的教学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观念。细节可以提供深度分析课堂教学的素材,在于对它通过分析之后得到的方法、思考和观念。细节的优化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教学的智慧和艺术问题。在某一次公开课上,教室里有40个学生,分四纵行各有5张课桌10个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让4个学生一组,这样每行最后剩下两个同学,他们因为人少看不出有多少合作的可能或意向,在那里孤独地静默着,所以小组交流时效果没有预期的好。可是同样的学生,到了第二节接着上另一学科的课时,教师让每行前两桌的四名同学各组成一个小组,每行剩下的6个同学则被分成两组。其实只要一个同学转过身去和先前那两位孤独的同学组成一个讨论小组就行了,这样全班就分成了12个小组,也不是人数平均为4人的10个小组,可小组交流的效果很好,到了小组发言时,每个代表的陈述都比较有条理。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教师轻轻的一个转座示意,照顾到了那最后的四个同学而已,就是这样一个细节,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凸显了教师驾驭课堂的高超技巧。实践证明,教师在自身专业成长过程中重视对教育教学细节的处理,有利于从关注细节上升到大观念、大理念,最终内化为教育智慧,建立起一个开放的研究系统,激发自己的深度思考,显化教学过程中的隐性智慧,促进教学思想的碰撞和优化。二、勤学勤写,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什么叫科研?我深有体会地说: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碰到了困难,发现了问题,紧紧抓住它不放过,通过调查研究、综合分析,找到了解决办法,制定了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待问题解决了,再总结出经验教训,感性升华到理性,写成文章,对己能提高认识,对人有指导借鉴作用,这就是科研。老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青年教师有很大帮助,因此要注意虚心向优秀的老教师学习。学习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当面请教,二是听课。在备课之前,我习惯做一定量的习题。通过练习,能更好、更深入地把握重点、难点内容。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我听了61节课,主动地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不懂就问,刻苦钻研新教材,备好每一节课。认真做好记录,力争把每位教师的经验都吸收过来,为己所用。在不断听课、请教中,对一些教育教学问题产生了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再经过不断地思考、丰富,就可能成为自己的教学经验。有了心得体会就及时记下来与同事交流,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年撰写的“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生物教学探究性教学的探索”分别在《现代教育报》和《湖北教育科学》上发表,制作的课件“开花和结果”、“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获襄阳级一等奖,被评为2007年度教育科研工作先进个人,还有多篇论文获奖、发表。三、反思大于苦干“经验+反思=成长”,是学者波斯纳提出的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它清楚地揭示了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意义。其实,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梳理,进行思考分析,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成长和完善。十几年来,我坚持每堂课上过后都写教学反思,每堂课都能扬长避短。所谓苦干,就是耐心地干,尽力地干。苦干的精神令人感动,但苦干经常会带有盲目性。我们在教学生涯中,千万不要成了“只顾埋头走路,而忘记了抬头看天”的行色匆匆者。我觉得我比较独立,任何“经典”的理论和实践,我都要犀利、精细的进行审查,不能那样轻而易举的享有主导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