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从何而来——读陶继新《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有感《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这是陶继新老师的演讲录。刚看到这个题目,有点纳闷,有点疑惑。幸福?在当前这个快节奏、高要求的教育大环境下,教师的“幸福”从何而来?我们每天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培优补差,还得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疲惫不堪,哪有“幸福”可言?“幸福”对于我们教师的教育生命来说,那是太遥远的命题了。拿到陶继新老师的书,看着封面上这个笑容可掬的男人,他的眉眼、笑容,甚至是脸上的褶子中分明就写着“幸福”啊!我有点意外,同时也被他灿烂的笑容感染,一丝微笑不知不觉爬上我的脸。《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或许这是我们通向我们教育的幸福人生的密码。于是,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扉页,细细品味起来。读着读着,浮躁的心渐渐平静下来;读着读着,我如同被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停不下来;读着读着,“幸福感”也渐渐清晰起来。一口气读完了陶老师的大作,居然还有再读一遍的冲动。“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那么,教师的幸福从何而来呢?幸福从快乐的读书中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古人从读书中修身养性,走入仕途,齐家治国平天下。今日,我们从读书中消遣娱乐,获取信息,陶冶性情。那么作为教师,我们该读怎样的书,该读哪些书呢?陶老师说“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文化人,而要想拥有文化,就必须读书。经典文化一旦内化到教师的心里,外显出来的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因为经典文化不仅流淌着智慧的光华,而且还摇曳着思想的要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与教师的生命成长有着一种内在的维系。”想想自己也读书,也爱读书,什么《小学语文教师》《青年教师》《教师博览》《读者》《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给教师的建议》等,看过的书也不少,但惟独缺少的是经典文化的熏陶。古人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如果阅读高品位的作品的话,我们得到的仅仅是“中”;如果在“中”的层面阅读的话,我们得到的只是“下”。原来我所读的书是在“中”或者是“下”的层面的,怪不得当我要“输出”的时候常常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我想以后我应该多阅读经典的东西,这样就可以通过阅读,向大师汲取智慧与思想,甚至与大师进行心灵对话。久而久之,便会渐渐向大师靠近,自己的思想境界也会越来越高,在知识越来越丰富的时候,进而生成属于自己的思想与智慧。就像陶老师那样,说话睿智、风趣但不乏深意,让人倍感舒服、亲切,同时又受益匪浅。从容阅读,沉浸书海,陶醉书中,纵可体会千古渊源,横可领略八面风情。在书的海洋里,你的思维在书中遨游,你的情感在书中起落,你的心灵在书中得到充实……陶醉书中,邂逅古人。你可以跨越时空,和李白一起攀登天姥山,采摘红霞白日;你也可以在“梅子黄时雨”“绿肥红瘦”时,和李清照在莲花丛中争渡;你可以和徐志摩在康桥下信步,采摘河中的水草;你亦可以和海明威的老渔夫桑提亚哥一起抵抗鲨鱼的肆虐,感受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倒的精神;你还可以和孔子、司马迁、高尔基、莎士比亚成为知心朋友。陶醉书中,提神益智。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果敢,张九龄“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的高洁,杜甫“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的豪放……诸葛亮空城之上,笑对百万之众的从容,毛泽东运筹帷幄,指挥三大战役的镇定……在书中无一不包,无一不含。陶醉书中,洗涤心灵。在夜深人静时,邀明月相伴,泛舟书海,即如在百草园中采摘朝花,寻找生命的花絮,又仿佛在西湖采摘启迪生命的莲子,置身于西湖的莲花香气中,觉得生命就是一幅淡妆浓抹的水墨画,黯淡与灿烂并蓄,精彩和沉重同在。“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杜甫之喜,“怒发冲冠凭栏处”的岳飞之怒,“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之哀……诸如此类,信手可得。沉醉书中,纯净的幸福感油然而生,人生得以与书相伴,与经典文化携手共行,足已!幸福从平和的心态中来。当今社会功利之心蔓延,浮躁之心盛行。而这种功利和浮躁之气,也悄然走进了我们的校园,出现在我们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