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国若烹小鲜”—重温老子有感兰州市八十三中陈颖“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许多年前读书时学过的一句话,不知怎的,在我的工作与生活中,这句话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咀嚼多遍,越嚼越有味,于是,相隔多年后,我重拾老子,又一次的聆听了先哲的教诲,内心感慨万千。《道德经》60章中曰:“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老子众多治国安邦明言中传诵很广的一句。意思是说,治理国家就像烹煎小鱼一样,这句话既生动有趣而又寓意深刻,治理国家就如烹制一道美味的小菜,反映了道家宽广的胸怀和幽闲的心情。我个人觉得,这句话蕴含了一种高超的管理理念与技能。烹小鲜,一表示这是一桩小事,不用着急着慌;二是烹小鱼不可随便乱翻动,要不然鱼就碎了。着急了,就会乱了方寸,乱动就会把事搞得一塌糊涂。总之,道家的治国思想是遵循大道的规律,顺应自然的法则,去私心,不妄为,国焉能不治以人为本,不事繁锁,事业何为不发展。这让我不禁联想到我们学校的发展。时至今日,我们的学校几经分和,由企业移至社会,拆却危楼,寄人篱下,终于等到特事特办,提前搬进新教学楼,个中滋味,复杂纠结,现在的学校,就好比老子的那条小鱼,怎么把它炖的鲜美又完整,实在是需要高超的技艺与手法。课改势在必行,百事待兴,人人心中有一团乱麻,观望又观望,制度如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这条小鱼的作料太多了,今天你下点,明天他下点,你翻一铲子,他翻一筷子,什么时候能盛出一盘完整又鲜美的鱼呢?吾窃以为在这个时候更需要老子的哲学来给我们整理一下思路,顺其自然,找到适合咱们校情的方式方法,四两拔千斤,巧手做羹汤,让我们的小鱼鲜味四射。“治大国若烹小鲜”此话的思想基础,依然是老子的“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道者,万物之奥”。规律(道)是万物的主宰。管理守道,无乃自然之理。“道”是须臾不会离开我们的,它总在监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自然无为和柔弱则是“道”的两个根本性质。“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就是顺应自然而治,顺应自然的民心而治。记得有俩美国人写了一本《追求卓越的管理》,(ManagingforExcellence)曾名噪一时,书中提出了“多管事不好”和“少管事不见得好”的两难选择。其实,卓越的管理即在于“无为而治”,NoBossistheBestBoss。《道德经》81章,与管理思想有关联的过半,其中许多在今天看来依然富有哲理,发人深省,同时,颇具指导意义。“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76章)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后身体是僵硬的。万物草木生长的时候是柔软脆弱的,死后是干枯的。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存一类。因此,用兵逞强会遭受灭亡,树木强硬就会遭受砍伐。凡是强大的居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会站在上面。“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78章)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是水,然而攻击坚强东西的力量没有能够胜过它的,也没有能够代替它的。弱胜强,柔胜刚,天下没有人不懂,然而却没有人能够照着办。这些语句让我想起一个故事:大意是:一位父亲在临终前教诲儿子,牙齿掉光了,而舌头依然存在,说明太过坚硬易折,做人应该向舌头一样柔软,善于迂回曲折,才能一直存在下去。虽然是讲为人之道,但与老子的思想在本质上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8章)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像水一样。水善于施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安居于众人所讨厌的低洼之地,所以它的所为差不多符合道的原则。正因为他与人无争,所以没有灾难。“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章)意思是:委曲反能保全,弯曲反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陈旧反能更新;少取反有收获,贪多反会迷乱。不自我表现,所以才名扬天下;不自以为是,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