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的写作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一种综合能力的反映,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也是语文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作文评价针对一篇文章优缺点作出分析、指点和改进说明,是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了解自己习作效果和教师获得作文教学效果反馈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但纵观我们的作文教学实践,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评价隔离了学生的个人生活背景、个人认识和感受特点、个人写作的优缺点和个人发展潜力,而进行统一范式的教学和统一标准的教学评价。这样的评价,一定程度地抑制了学生习作的兴趣,打击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认为,从作文评价的角度,反思现状,总结原因,构建新的写作评价体系,探索作文教学的出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一、旧式教育评价的恶果反思当前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学生作文的现状,我们尤其不能忽视旧式教育评价在作文教与学上的主要影响。我们经常从事的作文评价,一直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这一点尤其在考试中表现明显。即使是平时作文评价,教师的作文评价也只是给出成绩或等次,最多再有几句关于这篇作文的盖棺定论式的评语。作文评价的后续工作在大部分教师那里被忽略掉了。日复一日的作文评价也就成了日复一日的作文水平的判决。此种评价环境下,产生出来的个别优秀作文,或可说是天然的、偶然的一朵浪花。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我们很多时候在心目中早就对个别同学的作文打下了认同赞赏的烙印,作文讲评也不过是再次印证以前的观点;同时我们对另一些同学的作文嗤之以鼻,或者认为没有希望写好。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到过程中去探究学生作文宏观上的前世今生以及微观上写作的复杂的过程。从结果上讲,不少学生成为作文上的失败者。评价内容过于狭隘,教师常常过高地看重作文内容的思想性。当然,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有意义的好人好事自然可以引导学生去写。但是学生没有那么多的生活体验,没有那么多的生活题材可以挖掘。无奈,他们只好构建“空中楼阁”,借助、参考优秀作文书,这种千篇一律的要求,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思想上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虚伪”的感觉,与教师所期望的结果适得其反。实际上,小学生作文是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因此,作文的内容可以不拘一格,即使表达生活中平淡的事情,也是对学生一次极好的思维训练。评价模式单一,教师常常以“优秀作文选”中的佳作来衡量学生的习作,这往往会打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使学生对“优秀作文选”产生一种依赖心理;长期的“低分”使学生没有成功的体验,没有成就感。评价主体多为一元和单向,教师及其标准居于绝对的地位。忽视了评价的多元、多向、多样的价值。二、构建新的写作评价体系诸多弊病指向了传统的作文教学和写作现状中忽视生动活泼的个人以及个人的发展,人性和个性成为时代的呼唤时,作文教学的改革将不再是个别方面或外围因素的修补,而是需要从核心理念出发,在作文教学中,努力构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体系,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快快乐乐的作文训练中,乐意与他人分享,中肯委婉提出建议,在多元评价中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激发习作兴趣,培养责任意识。(一)设定作文评价指标。注重学生作文基本技能的培养,对思想内容要求不拔高,尤其重视作文要写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意图。他们把主旨等简单地称为“想法”、“念头”、“意见”、“主意”、“观点”等,不神秘化,这有利于学生放开胆子表达自我,“我手写我心”,有利于作文教学丢掉伪装,找回自我。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