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灵溪中学汪蓉梅教材理解《端午的鸭蛋》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涉及的文章生动丰富,趣味盎然。包括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萧乾的《吆喝》,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等。这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去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在小小的鸭蛋中,让我们尝出生活的滋味,悠然恬淡之间,流露出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通过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汪曾祺所写的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赏析他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风情和作者的感情。能力目标:诵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难点: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且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教学手段与方法:多媒体、谈话激趣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拓展延伸法等。授课学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了解端午的由来吗?大家回忆一下在过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家乡都会有哪些习俗?今天,我们就随作家汪曾祺一起去江苏高邮,不但看看那儿的端午风俗,还要尝尝他们端午的鸭蛋。1、揭示课题2、简介作者3、简介高邮及高邮的鸭蛋(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1、初读课文,读准下列字的字音。腌鸭蛋yān籍贯jí门楣méi肃然起敬sù粽子zōng苋菜xiài门槛kǎn囊萤映雪náng车胤yìng避邪xié蝎子xiē城隍庙huáng2、、熟读课文,用勾画圈点的方式思考:(先独立思考,再邻座二人讨论,然后全班交流)(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2)、作者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点?(3)、作者笔下的端午的鸭蛋有哪些情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1)、作者家乡的端午共有七种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2)、作者家乡的鸭蛋有三个特点:名声久远、质细而油多、蛋白而柔嫩。(3)、作者笔下的端午的鸭蛋情趣有: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做鸭灯。3、、在上述三个问题的解答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端午的风俗①―――家乡的鸭蛋②③―――端午的鸭蛋④⑤⑥4、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思考:文章的主题是写家乡的端午节的鸭蛋,作者为什么开篇要用那么大的篇幅写家乡的端午节?明确: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过渡:看来在家乡端午的众多风俗中,作者对鸭蛋情有独钟,想来它必定有什么独特的滋味令作者魂牵梦萦吧。文中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2)思考: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鸭蛋?明确:引用袁枚的《腌蛋》,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于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同时也说明高邮鸭蛋历史悠久,闻名全国。否定北京的鸭蛋留露出对家乡由衷的喜爱之情。(3)思考: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引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讲囊萤映雪的故事是由孩子们把萤火虫装在蛋壳里自然联想到的,而且认真地把囊萤与用鸭蛋装萤火虫比较来谈,郑重其事地说要是现在五号字就看不清了非常孩子气,完全是从孩童的心理角度去思考、用孩子的口气区叙述,显得童趣盎然、自然纯真,正是对美好童年往事的无限遐思和眷恋。另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