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桃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估算的意识和能力。3、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2、理解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算理。教学难点:1、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十位不能整除、商是两位数)的方法。2、正确书写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竖式的书写方法。(三)教学活动活动内容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含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分配一、创设情境,引导观察1、同学们,你们知道猴子喜欢吃什么水果吗?今天,猴子妈妈从山上采来了一些桃子(多媒体出示)。两只可爱的小猴子看见了,非常的高兴,它们想吃桃子,同学们观察一下,它们碰到什么问题了?(请同学们先在小组中说说自己对图意的理解,然后个别汇报)2、提出问题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完整地述说数学问题: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多少个桃子?)师:真不错,提出了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桃子”。(板书课题:分桃子)提供学生喜闻乐见的画面,让学生从画面中充分获取对数学学习中有用的信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了教师是学习材料的提供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二、合作探究1、学生根据所提问题列出算式2、探究计算方法(1)师引导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研究它。如可以用小棒代表桃子摆一摆,也可以直接算一算。(并把自己的方式在小组内说说,然后再汇报)(学生可以摆小棒、用口算和用笔算)(2)学生汇报各种算法算法1:口算法,40÷2=20,8÷2=4,20+4=24,48÷2=24(个)。算法2:摆小棒,每只小猴先分到两捆,再分到4根,也就是24根小棒。老师再把学生分的过程演示一遍。(并做必要的说明)算法3:用竖式计算对算法3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笔算除法的顺序:我们分桃子的时候,第一次先分4篮,每个猴子得2篮,在竖式中,也就是先除十位上的4,4个十除以2得2个十,把2写在商的十位上,用除数2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写在48的十位的下面,4-4=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再分8个,在竖式中8要落下来继续除,8除以2得4,每个猴子分到4个,在商的个位上写4,再用除数2去乘4,积是8,表示从被除数里又分掉的数,写在落下来的被除数8的下面,8减8得0表示全部分完。学生可能有两种竖式,让学生在小组里议一议谁的方法最好。试一试:竖式计算48÷469÷33、情景延伸,自主探究。(1)由情景提出问题。这两只猴子对同学们想出的办法非常满意,正要按这个办法来分,这时又跑来一只猴子(课件演示又来了一只猴子),它想干什么呢?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多少个桃子?(2)自主探究计算方法。(3)汇报(4)总结归纳计算方法:我们解决的两个问题中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我们在用竖式计算时,就要注意第一次商后,十位上是不是还有余数,就要把这个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计算。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笔算时,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在教学过程中将具体的操作和抽象的算式联系起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进一步设疑,激发学生探求新知兴趣。教师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间获取新知,并适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在学生解决问题,掌握算法之后,引导他们进行归纳、比较、置疑,能够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同时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三、实践应用1、猴子拿着分到的桃子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遇到难题,不能过河,河上有4块石头,同学们只要能把这4道算式做对,猴子就能过河了,同学们能帮助它吗?(完成书55页练习第1题)。2、回到家后,猴子们比赛掰玉米,大猴子说:“我4天掰了60条玉米”,小猴子说:“我5天掰了70条玉米”。请你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3、帮小动物检查对错。四、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