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政治课发展史探究作者:孟庆男,潘皓琳摘要:对中学思想政治课发展史研究可知,本课程名称经历了分学科课、政治课、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中学德育课等名称的演变;本课程起源有四种不同说法,但清朝末期起源说是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本课程设置在清朝末期、民国时期、革命根据地时期、新中国时期是各不相同的,其课名和具体内容也经常发生变动;本课程目标发生了由圣贤人格向公民人格、由三民主义教育向政治思想教育、由知识性传授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向。关键词:思想政治课;中学思想政治课发展史;研究中学思想政治课发展史,是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对这一历史过程所进行的研究,虽然目前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还存在着研究的面不广、研究的深度不够、研究的内容不全等问题。本文所进行的研究,既是对已有研究成果所进行的一种反思性研究,又是对其相关内容所进行的一种扩展性研究。一、中学思想政治课名称的演变要对中学思想政治课发展史进行研究,首先必须对其课程名称的形成与演变进行研究,因为任何一门课程的设置,总要涉及对该课程名称的确认。然而,这一研究目前还是个空白。经过笔者对相关资料的梳理与甄别,我们发现其课程名称的形成与演变大约经历了如下五个时期。(一)分学科课程名称时期所谓分学科课程名称时期,是说这些课程在中学最初设置的时候,并没有统一的课程名称,既不叫“政治课”,也不叫“思想品德课”,更不叫“思想政治课”,而是以具体单列的科目名称的课程形态存在的,如在清朝末期设置的“修身”科、民国时期设置的“公民”科、革命根据地时期设置的“社会科学”科、新中国时期设置的“政治常识”科等,都属于这种情况。这种分学科单列课程科目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50年。(二)“政治”课程名称时期“政治”这一课程名称正式使用于1950年。1950年8月,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在教学科目表中所列的第一个科目就是“政治”,并规定“除各科均应贯彻政治思想教育外,初高中各学年仍设政治科目,以其加强现阶段中学政治思想教育”。但后来由于受苏联的影响,这类课程的设置逐渐减少,到1956年只保留了高三年级的“宪法”课。毛泽东主席得知思想政治课停开后,指示“要恢复中学方面的政治课”L2],以加强对中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1957年8月,教育部通知全面恢复政治课,并规定课程总称为“政治课”。这样,“政治课”这一课程名称再一次以法规的形式被确认,而从事政治课教学的教师也被称之为“政治教师”。虽然课程名称总称为“政治课”,但各年级仍具有单列的课程名称,如当时初一设置“青年修养”课、高一设置“社会科学常识”课等。(三)“思想政治”课程名称时期“思想政治”这一课程名称正式使用于1992年。1985199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思想政治课改革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里,为打破思想政治课为高考服务的弊端,确立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原国家教委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全面改革。改革进行到1992年,原国家教委决定从这一年起各年级新教材不再单列课名,而统称为“思想政治”,于是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教材封面上的名称都是“思想政治”。与此同时,随着“政治课”改为“思想政治”课,“政治教师”这个名称也改称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四)“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程名称时期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改革之前,小学的课程名称叫“思想品德”课,初中和高中的课程名称都叫“思想政治”课。这次新课程改革对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名称分别进行了重新确认。2002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小学由“思想品德”课改为“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2003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初中由“思想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2004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高中仍然叫“思想政治”课。这次课程名称的调整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