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的习惯——班主任工作经验总结平房区平房小学王爱明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学生健康成长;不良的行为习惯,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良好的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教一年级的小学生如何读书、学习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才是最重要的。学生一旦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那就为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一、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育人成材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自古以来就为教育家们所重视。古人曾说:“养其习于童蒙,则作圣之基立于此。”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一经形成,便会终身受用不尽,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是一种经常起作用的积极因素。儿童时期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应及早培养。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经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想要扎下根来就难多了。那种认为树大自然直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一棵带有枝枝丫、枝叉弯弯曲曲的小树,长大是成不了大才的。学生要学会学习,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提高学习成绩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是农村小学,在校学生都是农村的孩子,课堂养成习惯较城里学生差了一大截。一开始进入一年级的教室上课时,我就发现他们在家里娇生惯养,孩子们的小动作特别多,他们要么玩指甲,要么就是用手扣鼻子,把手放在嘴里,把铅笔放在嘴里,或是玩铅笔橡皮,课桌上有什么玩什么。这还是好的,是能做住的学生。还有个别学生根本坐不住,上课坐在凳子上东钮西扭,一会儿两条腿跪到凳子上了,一会儿是一条腿,高宇航同学老是斜坐着,听讲、回头“两不误”……这些不好的习惯让孩子们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保持在我们的学习内容上。于是我就想,该怎么控制孩子们不好的习惯以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呢?1、教师要以身作则我国儿童文学家孙敬修说得好:“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是有影响的,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来的电子信号装在电子计算机储存起来,然后指导他们的行为”。的确,小学生的向行性、模仿性特强,凡是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老师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在课堂上对教学工作一丝不苟,包括批改作业的一勾一叉,板书的一点一横,坐立行走姿势……身教重于言教,学生在老师的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养成了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2、在课堂上多进行一些活动小朋友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教师要善于把握这种特点,创设吸引人的问题情境,由好奇引发了解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促进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在课堂上一定要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摆学具、画图、编儿歌、玩游戏、搞竞赛等各种活泼生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认真参与课堂活动。组织课堂时,如果把枯燥的行为训练变成游戏儿歌的方式,儿童喜闻乐见,自然而然就会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约束自己的行为方式。如,在上课前,儿歌内容是:“身坐正,脚放平,睁大眼,看老师”;重点内容需要提问时,对口令:“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结束时教师带领学生拍手“师:一二三四五六七。生:七六五四三二一”。在诵读中不知不觉地促成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树立身边的榜样如果用正面的典型给他们做榜样,就可以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去努力,而且爱听表扬是儿童心理特点,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当课堂秩序混乱时,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xxx同学的坐姿真神气,表扬xxx,刷一下其他同学立刻挺直了小腰板,像比赛一样。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样有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