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语文来源于生活,人们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南宋理学家朱熹名诗《赠雪郎》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和我们今天相隔虽然甚远,却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他告诉我们,无论什么事情,都必须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的活力,否则就会枯萎,甚至死亡。而语文植根于生活,生活就是语文的源头活水,所以,学习语文,必须和生活紧密相连,如果脱离了生活,语文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美国教育家华特说的。语文是在丰富的生活中得到进化并发展成熟的,因此语文学习必须走进生活。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就为”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教学理念提供了理论保证。一、追求个性化的教学方法1.所谓个性化教学思路,就是新颖、别出心裁、不拘一格思路。①不局限于教参,不受名人名言的牵制,而是用自己的个性去演化作品的个性。例如,我在上《范进中举》一课时,就没有按教参上讲的”封建教育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给学生讲,而是让学生明白,范进求学的锲而不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所有的求学者学习的,他最终考起了功名,改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这就证明了”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知识可以创造财富”这一颠覆不破的真理。这样使初三的同学比较形象的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②找准“突破口”。如教学《天净沙?秋思》,我是以秋天的清、凉、环境的静以及主人公悲凉的心境为”突破口”、教学《春》时我以赞赏、喜悦为”突破口”等等。让学生讲有个性的、自由的、真实的话,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2.个性化教学艺术,教学本来就是一门艺术,它不局限于传授,而在于如何去激励、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如《荔枝蜜》,我采用音像资料导入,运用媒体播放有关蜜蜂、蜂蜜的图片,同时插播旁白进行解说,然后提问:”同学们都接触过蜜蜂,蜜蜂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蜜蜂的印象。学生发言后,教师导入新课——”刚才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蜜蜂的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朔的散文《荔枝蜜》,看看作者对蜜蜂的感受又是怎样的”。这就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发出学生在对课文的欣赏、联想、想象和体验中对课文的个性的理解,将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高潮,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二、在科学发展观下,一切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受到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彰显人文性,充分以学生为中心。这是课堂教学的内涵,是科学教育发展的必然。1.合作探究,激发兴趣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体验和实际水平,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现、多探讨、多质疑、多合作。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和细节描写时,我便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思考,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来探讨鲁提辖这个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经过我的启发和引导,学生们便争先恐后、七嘴八舌地说出了几种答案,我边听边归纳板书如下:①慷慨大方、重义轻财(例如:请史进、李忠喝酒,向金家父女赠银、倾听金家父女诉苦,帮助其逃生);②疾恶如仇、见义勇为(例如:痛打郑屠、帮助金家父女);③勇而有谋、胆大心细(例如:先救助金家父女脱险再惩处郑屠、质问郑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斥骂郑屠”诈死”从容退却);④性急如火、心细如发(例如:听完哭诉马上就要去打死郑屠、”在店门口坐了两个时辰”)。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2.”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理论》有这么一段话:”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我觉得还应该加上这句话:劳动不好出懒汉。同时,其中的”美”指的是审美、爱美和创造美,不单单指的是课堂学的美术学科。因为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既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突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生理和心理。因此教师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