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市第二中学九年级历史(下)学教案第二课苏联的崛起主备人:刘家成协备人:郦庆波、杨骏笪兴斌学习目标:备注1、识记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2、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及存在的严重弊端。3、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学教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学教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学教过程:(一)问题导学单(自学检测)(一)理想与成就:(1)理想:1924年列宁逝世后,苏联在________的领导下确立了实现__的经济建设路线。要将苏联建成一个赶上和超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强国。(2)成就: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________,世界___苏联由农业国成为世界第一流的________国。(二)斯大林模式(1)建立标志:1936年,苏联颁布________。(2)特点:政治---高度集中,党政不分,______匮乏;经济----用_______干预经济,政企不分,计划经济。(二)问题研讨单(合作探究)活动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列宁材料二:粮食税自然是意味着农民在纳税后有支配余粮的自由……余粮的自由也就必须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列宁材料三: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1)材料一中是哪一种经济政策?依据材料分析,当时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政策?(2)材料二是哪一种经济政策?你的依据是什么?请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词。(3)材料三中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指的是哪一政策?为什么说这一“思路”比较好?(4)材料三中僵化的“苏联模式”具体指什么?这一模式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弊端?(三)问题巩固单(课堂练习)一.填空题:3.苏联成立后建设的成就:①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世界②苏联从落后的发展为世界一流的1句容市第二中学九年级历史(下)学教案。4.斯大林模式:①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时间年。②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是的颁布,同时该文件的颁布还标志着在苏联建立。③斯大林模式的特点。④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A积极作用B消极影响(局限性):二.选择题:3.在1922年,苏俄不可能出现下列哪种情况()A.喀秋莎到市场上卖土豆B.资本家可以租用部分国有企业C.农民家中不得存有剩余粮食D.安娜到商店购买日常生活用品4.导致苏联(苏俄)1921—1925年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苏联(苏俄)粮食产量变化表时间(年)192119231925粮食产量(亿普特)23.1334.5544.24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斯大林模式的推动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D.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施5.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虽然使苏联取得巨大建设成就,但这一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弊端是()A.权力高度集中B.排斥市场调节C.优先发展重工业D.民主法制健全6.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新”在()A.把社会主义与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联系起来B.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C.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7.列宁曾用“改良主义的方法”解决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发展问题。这里“改良主义的方法”是指()A.工业化政策B.农业集体化政策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8.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这段话中所指的模式形成的标志是()A.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B.斯大林模式C.赫鲁晓夫上台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C.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课堂反思:教师评价批阅时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