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简要分析《最后的姿势》一课中的人物形象,课文表现人物的主要方法,以及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的主要策略。浒零小学沈平2008的汶川大地震,夺去了无数同胞的生命,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地震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最后的姿势》是根据发生在此次地震中的真实事情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本文集中笔墨刻画谭老师的形象,主要用了以下手法:一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文章不光有谭老师的语言和行动的描写,还借助三类角色不同人物的语言来侧面刻画谭老师。另外,对于当时地震情形的三次描写,也从侧面很好地衬托了谭老师的形象。二是详写与略写相结合。文章不仅详写了地震时的谭老师,还略写了平时的谭老师,使人物形象更全面、更立体、更饱满。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运用了以下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的主要策略:一、品味文本语言——从空泛走向深刻本文的语言文字很值得推敲、品悟,在感受本文地震场面的可怕,通过正反两个面来品读谭老师的人物形象时,抓住关键的字词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比如,在谈地震的可怕时,学生如果不能很好的抓住“摇晃”“摇晃得越来越厉害”“刺耳的吱吱声”等词,就很难还原当时的情形,从而也会削弱对人物形象的体会。再如,在体会谭老师的人物形象时,也要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特别是“推、拉、撑”这三个字。因此,教学中,我就反复提醒学生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品读,而且在课上反复交流,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光能够很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感受人物形象,还能扎实地掌握这种很好的阅读方法。二、处理课文内容——从零散走向整合本文在描写地震的场面时,文字主要分散在第三、第四和第六自然段,而且三段文字在描写时,是按照地震的强烈程度来排列的,学生只有将这三段文字整合起来阅读,才能发现文字的这个特点,从而才能更好地体会地震的可怕。因此,在课上,我将三段文字同时出示,并首先引导学生找出其写法上的特点,然后抓住关键词交流感受,这样的处理,比只是让学生自由找出描写地震场面的句子谈感受的效果好很多。另外,文章通过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谭老师的同事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从侧面写出了谭老师的伟大壮举,在刚设计教学时,我是把这三段文字单独出示让学生品读的,从效果上看,整堂课显得比较零散,这三段本来联系紧密的文字被割裂开来,特别是在体会侧面描写这一写法时,学生很难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在教研组老师的建议下,我就尝试将这三段文字一起出示,效果果然不错,更可贵的是,大部分学生通过阅读,都发现了三段文字在写作方法上是侧面描写,课上就无需教师再赘述了。三、获取学习资料——从单薄走向丰厚读完本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的很多地方都能读得更“厚”:地震的场面、谭老师和学生被埋的场面、地震中涌现的其他英雄……首先关于地震,对于生活在我们这个地区的学生来讲,地震离他们很远,他们很难通过一篇短小的文章来体会地震的危害和可怕,这也就直接影响他们理解人物的品质。因为一开始的教学就是围绕文章本身的语言文字设计的,课堂上,学生就很难感受到地震的危害和对于他们心灵上的冲击,我就引用了一段地震的视频来帮助学生体会,恐怖的画面把学生带到了地震中,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地震的可怕,为他们接下来体会人物形象做好了铺垫。其次,在读到获救学生对谭老师的回忆时,这简短的一句话也很难让我们读出其中的感动,因此有老师向我推荐了一段谭老师和学生被埋时的对话,通过这段文字的补充阅读,把当时的情形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很多学生在阅读时,眼里都闪着泪花……谭老师的人物形象,此时在学生心中更高大了!最后,在课堂结束时,我又补充介绍了在汶川地震中涌现出的其他几位英雄教师,他们的事例和本文相呼应,让学生心灵再一次地震撼,读着他们的事迹,再回到课文,这些文字,变得更加沉重,谭老师的品质,在他们心中烙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