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小看的“潘多拉现象”第2页不可小看的“潘多拉现象”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帝宙斯,一次派侍女潘多拉传递魔盒。在交给潘多拉魔盒时,宙斯叮嘱她万万不能打开盒子。然而,宙斯的告诫,反倒激起潘多拉不可遏制的好奇和探究欲望,于是她不顾一切得打开魔盒,结果,盒子里装有的所有罪恶都跑到了人间⋯⋯——摘自《希腊神话故事》教育实例一:一年级学生刚来学校上课,什么都不懂,为了早日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也为了让孩子们远离危险,所以一开学我就响应学校的号召,警告学生不得在无人陪伴的情况下到学校操场上的活动区去玩,那里有单杠、双杠还有爬竿等,虽然下面是沙坑,但是由于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不够,为防止他们受到意外的伤害,班主任老师总是三令五申:要学生不准去玩,说那里没什么好玩的,只是几根竿子而已。如果不当心还会摔下来,曾经有个学生就是因为没听老师的话,顾自己跑去玩,所以摔下来跌断了胳膊。虽然每天都在耳提面命的强调,苦口婆心的教导,但是后来我发现这样“反复重复”的后果是激起了更多学生的好奇心,因此还是经常有学生偷偷的跑到那里去玩,而小事故也就经常不断发生。教育实例二:贝贝是小学三年级(1)班的学生,在学校里第4页查发现,当前有15%——20%的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倾向,如:对于革命人物的宣传,学生的反应不仅冷淡,而且反感;有学生说:“我一见到他就反感,一听到他讲话就不舒服”;有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老师汇报情况帮助同学进步说成是“出卖朋友,不够意思”;把劝阻同学打架看作是“多管闲事”;把刻苦学习,努力为他人服务看作是“傻瓜”,⋯⋯凡此种种,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现。这是儿童成长历程中一个必然的阶段,特别是中高段学生,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由于心智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思维,主观能动性也随之增强,表现欲望强烈,其逆反心理障碍尤其严重。一、“潘多拉现象”是怎么形成的?“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心理学大词典》。换言之,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心理学大量的经典研究表明,探究周围世界的未知事物,是人类普遍的行为反应,是人在长期生物进化中形成起来的具有生物意义的稳定需要。对一件事物作不说明原因的简单禁止,会使这件事物有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吸引力,使人自然地将更多的注意转移到这件事物上。另外,没有得到解释第5页的禁止会引发起各种推测和假设。当人们对禁止感到理由不充分时,人们就找不到充分理由来遏止自己的探究欲望,从而心理平衡会朝违反禁止的方面倾斜,使人倾向于做出偷食禁果的行为。学生中存在的逆反现象,部分就源于“潘多拉现象”。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情绪失控,道德观念和社会化发展不成熟。他们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实践意识。但家长或教师在教育孩子时,为了让孩子不走弯路,常用自己的所得经验阻击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受好奇心的驱使,听不进大人们忠告,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样,孩子不听劝告的逆反行为就形成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影响。小学生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促使和推动学习者去探索有关的事物和认知信息。小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正是他们好奇心的具体表现。一般说来,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禁果逆第6页反”。我们有些老师、家长禁止小学生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打架”、“不要上网玩游戏”之类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对于被禁止、批判的电影、文学作品、理论文章却怀着极大兴趣去观看、查阅。“被禁的果子是甜的”,好奇心驱使小学生有时甘冒受惩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