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实”作文结题报告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同时,教育改革要求我们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实现新的课程改革目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让学生说真话、写实事、表真情、达实意,从而避免学生在习作中胡编乱造,矫情假意,尽是一些套话、空话、假话,写着违心的话,说着自己也不相信的话,不能对自己所写的文字负责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创作,热爱劳动,成为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富有写作能力,成为敢说真话、敢做实事的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还将会改善师生关系,改变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促使教师变换角色位置,更新课程观、学生观和人才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还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国家培养新型人才做好基础性工作。一、问题陈述第一是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传统的“规则教学”总是为学习加上一大堆莫名其妙的规则,加上一大堆僵尸一样的限定,从而使学生的作文过程布满荆棘,成为孩子小心翼翼提心吊胆却最终无法绕出的迷宫,正是这种杂念捆住了学生手脚的学习,扼杀了学生最初的写作兴趣,学生感觉很累,作文便成了孩子们的一种负担。第二是编造作文。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少,积累知识少,写不出内容,有许多“编造、套写”的现象,学生习作严重脱离生活的轨道。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置身于森林、田野、果园、草地、河边等这些神奇的大自然的怀抱中。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周围事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产生“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创造精神”,重视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提出了《小学生写实作文课题研究》这一课题。小学生写“实”作文,不仅有益于学生语言文字的丰富,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多姿多彩的学习乐园里快乐成长。学生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从而享受自主作文的快乐。(二)理论依据写实作文的概念假设。所谓“写实作文”,指的是教师通过研究和实践,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写作,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写实作文研究的重点,是寻找沟通生活与写作的良好途径,即不是一般的生活指导,也不是泛泛而谈写作形式的研究,而是在生活中学写作文,指导学生写出反映生活的作文,并在作文中学会做人。因此,要做到以下几个“符合”.1.符合“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的普遍原理。生活是一切艺术的不竭源泉,作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五彩斑斓的生活为人们带来无限丰富的生命体验的同时,也让作文田园有了真正的源泉活水。离开丰富的生活积累、体验,作文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符合“作文产生于生活的必需”的观点。教育心理学指出:“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人民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生活即教育”、“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人们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作文教学要“学以致用”。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表达内容来自生活的需要,作文内容即生活之内容,可避免无病呻吟。3.符合“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促进“人的发展”和“生命质量的提高”,是教育的天职。本课题对“需要”和当下的贴近学生生活,但是往往就是缺乏经验,缺少方法,不知如何下手的问题所研究。贯彻和坚持了“教育应回归到人”的基本理念。三、研究的目标。写实作文研究的双向协调目标假设。写实作文研究树立了做人与作文的协调统一的目标,所谓“双向”,即指向于做人的目标与指向于作文的目标,做人目标与写作目标统一,对各年级段的学生提出了生活目标和写作目标,以期达到生活与写作的同步前进,协调发展,最终为达到生活教育理论求真人的目标服务。四、研究的主要策略与原则。1、致力于生活教育理论的运用与发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我们通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提高教育教学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