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情感教育,提高课堂效益齐国辉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在这里我要感谢学校领导对我的栽培与肯定,感谢同事们在工作中给予我的帮助与支持。希腊神话中的一位王子皮格马利翁用象牙雕刻了一个美女,雕刻时他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感情,雕成后每天捧在手中用炽热的目光看着她,后来这个美女竟有了生命。这种“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质就是以爱为中心的陶冶教育和在潜移默化中暗含期待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效应,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我尝试从学生、学科特点出发,以探索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为突破口,去构建情知互促型教学模式。下面简单的说说我平时的一些做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一、情感融入,优化教学氛围走进课堂,我要求自己做到“三带进”:一是把激情带进课堂。以饱满、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境上好每一堂课;二是把微笑带进课堂。用微笑教学,用自己的眼神、语调表达对学生的爱,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当学生问好时,我的微笑是友好,向学生预示着我们之间没有任何心理距离;当学生课堂表现积极主动时,我的微笑是赞许,表达了我对他们的肯定和赏识;当基础较差的学生不会回答问题时,我的微笑是鼓励,预示着我们可以一起努力;当学生上课走神时,我的微笑是关注,更是一种善意的提醒;当学生上课情绪不佳时,我的微笑是关心;三是把趣味带进课堂。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的趣味性,通过实物展示、相互讨论、开展竞赛、引进多媒体等手段,使教学过程始终充满了生机和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二、爱心施教,融洽师生关系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师要“爱满天下”。首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对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障碍、产生的失误予以充分的理解,特别是能够容纳学困生在认知上的错误,耐心地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其次要对学生充满期望。教师的期望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表达对学生的期待,使学生受到鼓舞,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如:课堂提问时经常用“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就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经常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真聪明!”“小小数学家”等语气赞扬学生的新观点。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我不会马上给予判断,而是尊重学生的观点,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在每一个课堂提问中,只要同学举手回答,无论正确与否,首先肯定他们肯动脑筋、勤于思考的精神,尤其是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举手时,就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增添一份自信与参与的兴趣。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不光是师者、长者,我还把自已当成学生中的一员,与他们一同探索求知,并时时注意运用温和的态度、鼓励的眼光、肯定的语言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叶澜教授说得好,“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三、问题启发,引发学生思维“学起于疑”,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提炼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每一堂课提出一个核心问题,使学生对本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并带着这个问题去自学教材。第一步,问题的设计做到“低起点、分层次、能发散”。要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能“跳一跳,摘果子”;要面向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第二步,在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回答予以鼓励性评价,即使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也给予鼓励、引导,从而消除可能产生的对学生积极思维的抑制因素。四、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而“教学生学会学习”是达到“不教”境界的主要途径。为此,我在教学中,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传授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