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堂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摘要】:思想政治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充分调动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问题必须作为一个重要课题研究。一直以来,政治课教研人员及老师们对此作了很多探索,提出了很多建议。本文笔者也根据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平实的见解。【关键词】:政治课堂调动积极性建议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正确理解、记忆和掌握教材的内容,也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考试合格就行,而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质。那么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人手。一、政治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必要性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也是思想道德建设、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思想觉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能否主动、积极的学习政治是政治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但是现实很不乐观,让人担忧,有不少学生根本就不重视政治课,尤其是在当前高考不选政治的学生更是很多。交谈中高一、高二的学生也表示学习政治只是为了应付小高考,他们觉得政治对实际生活并没有指导作用,甚至觉得课本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相差甚远,出现对政治课厌恶的情绪,这些情况给政治老师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也引发我们的思考。由于受传统教法的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以讲授为主,老师在课堂中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则死气沉沉被动地接受知识信息,把老师所讲的内容记下来,课后背熟,或者熟读,教师这种满堂言的灌输式讲课就变成了学生的催眠曲。这种传统的教学最终的结果是完全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出现“知、能、行”严重脱节的情况。再加上高中思想政治课本身思想性、理论性较强,一些基本概念、原理比较抽象、枯燥,所以,思想政治课就陷入了学生没参与的积极性、老师上课没激情的困境。那么如何在政治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成为政治老师亟待解决的课题。此外,课程改革已进入推广阶段,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而是要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新的课程理念给我们政治老师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所中学都在积极寻找探索高效的教学模式。现在“六模块”教学模式已在全国很多中学广泛应用,那么什么是“六模块”教学?“六模块”包括六个环节自学质疑、合作探究、迁移运用、精讲点拨、归纳总结、达标反馈六环节。我们可以发现这六个环节中学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课堂教学环节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如果学生不主动配合,老师讲得再好也没用,达不到效果,也是不成功的教学。而成功的“六模块”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转变学生对思想政治的看法和学习态度,即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愿学”。这就需要教师就要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1那么,作为政治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学习政治,心情愉快地去参与而不觉得是一种负担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几点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做法。二、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的有效路径1、转变教师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大大增加,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绝对权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过时。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敢于向学生说出“我不知道”,请学生帮助解决教学中的疑难,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进而实现教师由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