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主任的宽容与责备艺术粗粗翻阅了教育随笔——《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其中的一条建议令我想起了大学时心理学老师说的一句话“年轻最大的资本就是可以犯错”,犯错最好的场所正如书中所说的那便是学校了。年轻最大的资本可以犯错,是因为它有的是时间去尝试错误,并从错误中学会正确,而学校则是提供了一个勿容置疑的最佳环境。学校是所有人学习的地方,而学习是一个探寻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找到真理。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爱迪生发明的电灯,都是从不断的尝试错误中走向成功的。那么在学校,学生的犯错则是更加需要老师的宽容和谅解。记得以前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故事说有位老禅师,一日晚看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是哪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遛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也许在处理学生犯错时就该像这位老禅师一样,借给孩子一个可以稳稳的背脊。无声的宽容胜过有声的责备。回忆这近十年来的从师生涯,不禁觉得愧疚。想起初为人师的情景,满怀抱负,追求完美,想使每个学生都不掉队。但事实无常,想得再完美,做起来却不尽人意。满腔抱负随着时间慢慢被磨去了棱角,剩下的仅是恨铁不成钢的急噪。记得有一次,我作业正批得焦头烂额时,突然跑进一名学生报告说,我们班的那个“捣蛋大王”砸破了教室的玻璃,没等他讲完,一股无名之火油然而生,边提高音量说“这小子……”,边用手重重地一拍桌子,站起身就往门外走,那个来报告的学生似乎被吓着了,站在原地愣了一下。现在回想起来真觉得愧疚,后悔当时吓着那孩子,他只是把发生的情况给老师讲讲,没想到老师有这么大的反应。有时觉得很可笑,奇怪自己当时怎么会发那么大的火?实在觉得不妥,也许是为了维护那么一点尊严,也许是为了证明自己是老师,不可侵犯,却忽视了学生如玻璃般脆弱的心灵。有时想想我还不如我的学生,被我经常批评的学生却是记得我最深。他们对我是宽容的,虽然曾经对他们冷言冷语,暴跳如雷,可他们都可以原谅。那么还有什么不能让我们老师宽容他们一时所犯的错呢?明白了孩子的天性,学会了换位思考,孩子犯错时,心里的着急也就减轻了许多。和孩子一起解决困难,也许这才是我们老师需要做的,老师的职责是帮助孩子而不是去批评孩子。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慢慢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努力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用自身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真正做到“此地无声胜有声”的境地。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是通向教育成功的桥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是一名爱的艺术家,让学生在爱的海洋中自然、舒展、健康地成长。只有拥有“爱满天下、乐育英才”的胸怀,有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才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播撒一份份爱心,谱写一曲曲奉献之歌。正是昨天许许多多的老师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声亲切的问候,才铸就了今天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老师的爱似缕缕阳光,让学生激动、兴奋和向往。前面故事中老和尚没有用厉声的训斥,没有用唠叨的说教,而小和尚的心灵却受到了巨大的震动,这就是宽容的力量,这就是爱的力量。再举一个小例子:学生小阳是三年级转入我班的,他的体育成绩特别好,但他从小养成了上课懒散、不爱完成作业的坏习惯,成绩特别差。于是我带着极大的热情接二连三地为他补课,但他每次都拿出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对付我;我每次询问他为什么不按时完成作业,他都用撒谎来掩饰自己的过失……难道我如此辛勤的付出却换不来他点滴的感激和进步吗?面对他我真的无计可施了。有一次语文课上,我正和同学们一起专心地学习着,热烈地讨论着。突然,小阳的同桌突然大惊小怪地说:“老师,小阳睡着了!”顿时,所有双眼睛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到了小阳的身上,这小子真的美美地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