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国学早就想就国学谈一些自己的看法,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其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人首先解决的是穿衣吃饭,而国家首重的则是国计民生。但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旦生存的问题解决以后,更多的问题便会接踵而至,诸如探索自己生命的原理,宇宙又如何生成及其运行法则,自己怎样能生活的更加安逸,社会国家如何发展更趋合理等等。不同的地区根据自己不同的生存环境,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而展开了对自身及其生存环境的探索,这些都说明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一旦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对于文化的探求是其必经的一个阶段。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天地间的真理研究到极致只有一个,但在到达终点之前,其遵循的途径则繁杂无端、不一而足。就如佛家所言: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终点虽只有一,但起点却浩如星汉,不可胜计。就人类研究的对象而言,无非分主客两大类,以自身为主,其它为客,其它地区我知之甚少不便妄论,但就我中华文化而言,管窥蠡测,尚有一些浅见拙识。关于主客之说,也并非某一家重于其一点,都有谈及,只是其角度或有差异,表达方式亦有不同,即便笼统而言,中华国学因不同历史时期,人类自身及社会突出的问题不同也或有侧重,但中国的优势在于:其历史发展较长,无论是人类自身还是周边环境,各种问题都得到了充分的释放,而针对各种问题也都有其相对应的论述及研究,这样一路下来,就形成了庞杂的国学系统,后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化,逐渐形成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三家学说。细分则有儒家、道家、墨家、佛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如果打破门户之见,则分为质测、通几、宰理三大体系,根据后世的具体运用而言,道家被用于质测的偏多,从而形成中国原始的自然科学观,佛家被用于通几的偏多,佛学到中国以后与儒道合流,逐渐形成一整套成熟的哲学观,而儒家自西汉后经上层社会不断演绎,主要用于宰理方面,通过不断的强化和普及,形成中国的社会道德观和政治观。现在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国民精神方面的问题犹为突出,大家都知道文化方面的问题急待提倡,但经过几十年过于偏重经济物质方面的发展过程,使国人逐渐走入实用化的窠臼,认点为面,将一代全,其它领域的学术概念变得非常模糊甚至空白,大家动则国学云云,但细究之下,多数不知其所。虽经近几年方方面面有所推进,但效果依然无法恭维。其原因有三:一、教育体制的自身问题首先,现代教育以白话文为主,而中华国学多以文言文方式记载,人们面对文言文而不能理解的无奈之举,是最为突出的矛盾所在,这直接阻隔了国民对国学原貌的认知与汲取,只能间接地通过其它人的翻译获取,而这些国学注解者的层次直接决定了人们对国学认识的正确性与否。不可否认,国学是一个系统的东西,它就象一个鲜活的生命,有灵魂又有肉体,失去了灵魂,它仅是一具尸体,但身体一旦被肢解,其灵魂又无法放出光芒。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它就相当于文化的躯体,你只有接触到它躯体的全貌,才能找到其灵魂的归宿。但可惜的是面对文言文,现代人莫说全貌,即便是窥豹一斑已属不易。那些注解国学的人,其本身对国学也是所知有限,其注解掺杂了太多的主观成见,不免使后学者过多的受其个人观点的影响。其次,现代教育是应试教育,种种现实情况把学者局限于一定的范围内,极大的浪费了学者的精力和时间,而学到的东西与现实又严重脱节,学校和社会的衔接极其薄弱,一个优秀的在校生到了社会上以后,需要重新花费精力来经历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而其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国学的接触远远达不到哪怕是最基本的水平,等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这方面的欠缺后,不免有病乱求医,除了为一部分投机者提供商机外,对自身的提高却毫无益处。对国学的认知需要长期储备并不断的积累,就象是在搞一个建筑工程,在你动工以前就需要从全方位对工程图纸进行彻底的消化吸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并且使竣工后的各项指标完全达到预期要求。但可惜的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国学的认识仅限于一些残缺不全的概念,连一具尸体都没有凑全,又哪里来的灵魂?二、一些故有观念的冲击从鸦片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