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批评教育中的“拐弯”艺术教育离不开批评,但批评也要讲究艺术。当学生犯错、出现失误时,如何将错误变为教育资源,让失误再生为美丽,关键是批评要有艺术。只有科学、艺术的批评方式方法,才能折射到学生的内心,触动其心灵。把批评拐个弯儿,或许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得多。批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常用到的方法,可是这个方法学生不喜欢,收到的效果也不理想,即使表面上唯唯诺诺,心底里也是反感居多。使用的次数多了,还会疏师生之间的距离。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可是天底下谁喜欢吃药啊?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可哪个人又喜欢挨批评呢?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在《公民的诞生》一书中有这样一句教诲:“对少年的心灵施加意志影响要讲究艺术。”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当学生犯错、出现失误时,如何将错误变为教育资源,让失误再生为美丽,关键是批评要有艺术。睿智的乾隆皇帝,不也爱听和珅的甜言蜜语,恼怒纪晓岚的直言不阿吗?那么,咱们把药裹上糖衣,把批评拐个弯儿,或许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得多。当然,这个弯儿得拐得自然,拐得有理,拐得学生心服口服。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修炼才行啊。一、批评教育有时需要“无声”面对犯错误的孩子,我们大多采取说教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可能因为“有声”的方式用得过多、太频,有时效果不太理想,此时我们不妨换个“无声”(即“笔谈”)的方式来试一试,说不定就能取得“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我班有个叫林卫的学生个人自制力比较差,上课总管不住自己,爱做小动作,影响他人学习,经过多次的谈话没有太多的效果,有的任课老师甚至言辞激烈,搞得师生关系很僵,林卫对老师的话也越来越听不进去。经过思考,我试着采取了几次书信、便笺、作业批改附言、赠言等方式来与他进行沟通。把老师的看法、道理、情感和希望通过笔端传递给孩子,教育感化他。没想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林卫改变了很多,一下子变得懂事了起来,师生关系也不再那么剑拔弩张了。“笔谈”达到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默契和沟通,让学生产生了一种被重视、被关心的良好心理效应,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二、批评教育有时需要“糊涂”这里所说的“糊涂”是一种宽容、理解和尊重,是一种更理智和更深远的爱。这种批评教育方式更适宜于犯错误的、心理内向的、平时比较稳重的学生尤其是女学生。因为有时他们之间真的很“乱”,往往是不理就“乱”,理了更“乱”,此时老师智慧地来点儿“糊涂”不失为一种策略。如我班有两个女生关系不和谐,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矛盾,两个人都很要面子,从来都不主动交谈,但我并没有揭开或说开她们,反而总是让她们俩一起做事或一起管理班级事务,经我观察和私底下了解其他学生,现在她俩已变成了要好的同学。通过“糊涂”的处理,这一桩“糊涂”的矛盾(因为我到现在为止也不知道她俩是什么矛盾,为什么会有矛盾)最后“糊涂”的解决了。其实,面对学生的错误或矛盾,很多时候,老师们大可不必小题大做,抓住不放,而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他们自己解决自己制造的“内乱”岂不是更好、更彻底?也许“糊涂”一点儿,宽容一点儿,教育效果会更好。当然这个“糊涂”也是要看对象的,也要看程度的,而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它是一种教育艺术,是给学生留一片自由的空间,留一次自我反省的机会,给一次自我解决的渠道。三、批评教育有时需要“笑脸”教师在工作不顺利或情绪不好的时候要注意调整,多给学生以笑脸,给学生以信任,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那么,在学生犯错误时,即使我们严厉地批评他,他也会认为这是为他好,从而能虚心地接受我们的批评。如果有学生没有请假而上课迟到了10分钟,我会微笑着告诉他,“你到现在为止已比别人少学了10分钟知识!如果你再早15分钟,你就会比别人多学5分钟的知识,希望下次早点到,好吗?”如果有学生作业做得比较好,我会在作业本子上画个“笑脸”以示鼓励;我要求班里的学生每天起床上学或晚上睡觉之前一定要对着镜子笑一笑,或着大声说“我今天很开心,很棒,很有信心”;在课间10分钟或比较大型的活动结束时我也经常会跑到教室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