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成家教讲堂竭诚奉献溺爱、教育原则与父母的表现欲东风雨因为小区里有幼儿园,又有学校,所以在周围看到幼儿园小朋友和小学生、初中生的机会就多,看到接送孩子的家长机会也多。一些印象在脑子里积存得非常深刻,我把它们分别列在下面。——一个小女孩来上幼儿园,爸爸给她提着书包,我望了一眼书包,并不大,不会太重。快到幼儿园了,爸爸提醒女儿:“来,自己背上吧!自己不背,老师看到会批评的!”女儿很听话,就把书包背上了。[点评:其实,为了培养孩子,让孩子学着做自己的事情,这是幼儿园阶段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这位家长应该也知道,但为什么他不这样做呢?而且他给了孩子一个很不好的品质,不是为了自己的成长需要这样去做,而是让孩子为了老师的看见才这样去做。]——正在放学,天空飘起了小雨。一位妈妈撑起了伞,但同时也把女儿抱了起来。从背影望去,这位母亲,左手撑着伞,左肩背着女儿的书包,右臂抱着女儿。这个女孩大概是小学一年级的新生。[点评:培养孩子应有的生命力,是我们教育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家长一定要有给孩子锻炼成长的明确意识。我还看到过一个同类型的例子,前面路面有一片薄薄的水,大人就抱起孩子走了过去。这个孩子大概已经有小学二年级的年纪!我们大人能踩水过去,为什么这么大的孩子不行?]——放学时分,许多家长在聊天,孩子们在一旁玩耍。一个小男孩跑过来:“妈妈,我要小便,我就在地沟那尿了?”“好好,尿吧,尿吧!”小男孩在周围人的目光下大大方方就解了手。这大概已经是个小学生。没过多久,一个幼儿园的小女孩如法炮制。她的妈妈站在旁边,厕所距离这位妈妈并不远。[点评:如何培养国民具有文明的形象,这正是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目前特别思索的问题。文明的素养,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小孩子都是天真听话的,就看我们大人怎么引导。小时候若是不经意给孩子染上了一个坏毛病,大起来改变往往就难了。从小形成了一个印象,仿佛这样的事情是可以做的,那么,这种行为就可能变换着方式演绎下去。在这个事情中,家长没有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尊自重意识,是问题的要害,而从小教孩子懂羞耻识美丑,这正是一个人德行奠基的起点。]——每天早晨,上学时分,小区的路上。一辆一辆的轿车按照地面箭头的方向向大门口开去,车的两侧家长们用电动车搭着孩子冒着危险逆行而上。每天如此。[点评:自律是一个社会走向民主法制的基础。可是,我们现在中国人在这方面做得非常逊色。大家想想,我们今天小区里这样做,明天社会的交通秩序又会怎样?我们今天大人们这样做,明天孩子们又将怎样做?可是,我们就一定要这么送孩子上学吗?一定要送到小区内学校的门口?孩子在小区内自己走一段路不行吗?不是也有不少孩子是自己在小区里走来走去吗?孩子是需要锻炼的,越不锻炼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包括安全防范能力)就越得不到成长。]以上这四个例子中,都有溺爱的影子,迁就、包办、代替不是真正为了孩子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我就在想,可为什么父母们就非要这么做呢?我发现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父母主观上对爱的表现欲。有不少父母觉得对孩子的爱就应该这么表现,他们做得很自然,觉得这么做天经地义。爱孩子么,孩子还这么小,替她背个书包算什么大事?孩子还这么小,抱一抱她算什么大事?孩子还这么小,随地小便算什么大事?孩子还这么小,用车接送一下,又方便又安全,算什么大事?总之,孩子在父母的眼里永远长不大,父母们永远关注的是自己对孩子的养,而忽略了重要的育,忘记了孩子需要成长!父母们通过主观上爱的表现,感到孩子们是高兴的,欢迎的,自己也获得了孩子对自己的依恋,颇有一种满足感。这实质上是满足了自己对爱的表现欲。这有什么不对的吗?这种爱的表现欲,其实是很自私的,因为它丢掉了教育的原则性!我在小区内观察到不少溺爱的父母,他们付出了大量爱的表现,可是孩子却越来越任性、霸道和自私,孩子虽然小却已经找到了父母的短肋,他们只要一哭、一喊、一闹、一赖,父母就软了下来,孩子的任何欲望都可以实现了。教育抛弃了原则,教育的灵魂就没有了,一个只有躯壳的教育再美丽动人又怎么会有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