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育中地学教育浅析地学以地球体系为研究对象,涵盖地球表层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学教育作为一个重要主题,贯穿于初、高中教材中。一、推进地学知识的普及是很有必要的地学所涉及的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在当今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并成为推动(或制约)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特别是现代资源、能源危机的出现,资源、环境意识的日渐增强,地学知识日益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重视,已成为当今社会成员必备的自然科学知识。传统地质学随一系列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不断向纵深发展,不断向相邻学科渗透,使之成为地学发展中的主导力量。一方面,地学研究正飞速发展,新的现象、规律不断被认识,新理论正不断建立和发展;另一方面,新能源、资源的使用,新的地矿理论在不断的补充和研究。研究表明,社会成员地学基础素质较差,地学知识的普及明显滞后,已不太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大力普及和推广地学知识势在必行,而教育又为很重要的方式。地学教育作为一门基础教育门类引起了国际地学界的重视,已将其列入国际地质大会的议题之中。我国考虑当前地质环境的一些问题,连续三年“地球日”的宣传主题都与地质有关:?1998年---海洋地质;1999年---防治地质灾害;2000年---地质环境保护。旨在通过这样的主题来贯彻中央人口环境工作座谈会精神,实施社会经2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二、地学教育具备教育的可实施性---师资前提我国早在系统地质学形成之前,地学教育就已经初现端倪。春秋时期,老子“浑天说”中的对立统一思想;北宋时期,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描述的“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洞,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在我国思想界及地学领域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两千年前<<山海经>>对很多矿物作了评述,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还记载了160多种药用矿物,堪称药用矿物“大全”。采矿技术在我国古代已十分发展,在找矿方法上----<<管子·地数篇>>曾写道:“上有丹砂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上有铅者,其下有银。”均科学地体现了找矿的捷径。而正规系统的现代地学教育是在地学体系比较完善的基础上才真正建立起来。我国目前较系统的地学教育始于清末,并形成完整教育体系:地质类高等院校、综合性大学的地质系的专门性地质学教育,以地质学理论与实践为主要内容;综合性及师范类大学地理系的专门性地理教育,以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为教学内容。地理教育,尤其是师范类地理教育是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为社会输送综合性人才,同时又为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师资,是实现全民地学教育传播的重要使者。与纯粹地质教育相比,地理教育更具优越性,起到联系自然与社会的桥梁作用,更能充分体现地学教育的特点。地理学历来分为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两大部分。岩石、土3壤、水、生物、大气等构成了人类生存的五大自然环境要素,自然地理就是研究这些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作用的,而自然地理环境又是地球长期演化发展的产物,并随地球的不断演化而变化。因此,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密切相关,在某种程度上依附于地质学。另一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生产,地学与人类的天然联系使地学成为自然与社会的纽带。钱学森先生曾于1982年第二届地学部大会上强调了地理学的这种纽带作用,并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地球表层学”的新概念,从而地理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更加密切,使得地学教育变得切实可行。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地质行业要走向市场,走向社会,就必须提高全民的地学意识,也就离不开地学教育。让从事地质事业以外的人了解和掌握地学基本知识,既是当今社会成员自身修养和素质的体现,又为他们了解地质学、积极主动地接受地质部门的技术咨询与服务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更有利于地质行业向市场迈进。师范教育在营造地质行业进行市场活动的良好社会环境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具有正规化、周期短、普及广、综合性强等特点。正规化指系统的地学教学,有全国统一的教材及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