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管与封管1、护理评估在使用/维护导管之前,进行认真、全面的护理评估,包括患者全身及穿刺局部状况、导管功能、治疗方案等,以保证患者导管留置期间的治疗需求及安全。护理人员可依照静脉导管维护评估清单(表2)进行评估。表2静脉导管维护评估清单①整体评估A.评估患者身体状况: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疾病种类、严重程度、意识、出凝血功能、自我护理能力等。B.评估患者导管情况:导管留置时间、维护间隔,穿刺局部是否存在静脉炎、堵管、导管相关性血栓等并发症或者并发症史。C.评估患者的治疗方案:是否实施输液、输血治疗;输注药物的种类、性质、用药剂量、用药频率、输注方式等,输血的种类、量、频率等。②局部评估A.评估导管穿刺血管局部情况:评估穿刺局部皮肤完整性,上肢有无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臂围有无变化,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血栓、外渗/渗出等并发症。临床静脉导管维护操作专家共识随着老年患者的增多,肿瘤和慢性疾病发病率的提高,静脉治疗新理念、新工具、新技术的推广,静脉导管等血管通路装置在临床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临床常用静脉导管主要包括外周静脉导管(peripheralvenouscatheter,PVC)、PICC、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venouscatheter,CVC)、输液港等。规范导管维护对减少并发症、延长导管使用寿命起着重要作用。B.评估导管功能:评估导管管腔内有无血液残留;评估导管是否存在脱出、移位、打折、折断等情况;经PVC输注药物前宜通过输入生理盐水确定导管在静脉内;宜回抽PICC、CVC、输液港有无回血,确定导管是否通畅。2、时机与目的①间断输液及每次输液(输血)前及治疗结束后,应回抽并冲洗导管,以评估导管功能,并将附着在管腔内的药液、血液冲入体内,降低堵管风险;采用正压封管方式进行封管,以减少血液反流入管腔,降低堵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风险。②输液(输血)治疗过程中,输注黏稠、高渗、中药制剂、抗生素等对血管刺激较大的液体后,宜进行冲管;连续输注的药液不相容时,应在2种药物输注之间进行冲管,以免产生沉淀堵塞导管。3、溶液与浓度①应使用不含防腐剂的生理盐水进行冲封管。不应使用无菌注射用水冲洗导管。②冲管液宜使用一次性单剂量的生理盐水;特殊情况下使用袋装生理盐水时,应保证有效消毒,并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溶液,防止交叉感染,严格执行一人一用一弃。③输注药物与生理盐水不相容时,应先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冲洗,再使用生理盐水。④外周静脉导管:宜使用生理盐水封管,尤其是对于凝血功能异常、血液系统疾病及肝功能异常的患者。⑤中心静脉导管:PICC/CVC可用0~10U/ml的肝素溶液封管。根据输液港导管的结构选择封管液的种类,可用100U/ml的肝素溶液封管。4、工具与操作①一般选择10ml注射器或10ml管径的预充式导管冲洗器,一次性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可减少导管相关感染和回血率,但不应使用其稀释药物。②应采用脉冲式冲管,即“推-停-推”方法冲洗导管。③无损伤针针尖斜面宜与输液港港座出口方向相反,使其冲管效果最佳。④采取正压封管方法,防止导管内血液反流。5、量与频次①导管冲管液量应以冲净导管及附加装置腔内药物为目的,原则上应为导管及附加装置内腔容积总和的2倍以上。倍。③暂不使用的外周静脉导管,应间隔24h冲封管1次。治疗间歇期的PICC,至少1周冲封管1次,治疗间歇期的输液港,一般4周冲封管1次。④双腔及多腔导管宜单手同时冲封管。6、抗菌性封管液①当出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可使用抗生素封管液,不宜常规预防使用。②联合使用抗生素可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减少封管液更换次数。③对长期使用中心静脉通路、多次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史、化疗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革兰阳性菌感染等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高危患者及采取预防措施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仍较高的患者,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封管。④封管期结束后应将中心血管通路装置内腔中的所有抗生素封管液抽出,不可将抗生素冲入血管内。敷料更换与导管固定1、评估①评估患者病情、局部情况和过敏史。②评估患者自我管理导管的能力和向医护人员报告穿刺处异常的意愿。③每日评估敷料/固定装置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