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野生铁皮石斛的前世今生-上——七旬药农30年前发现野生铁皮石斛谱写跨省情缘湖北英山县的一位农民,为什么30年前领到了安徽省霍山县发给他的工资?安徽大学著名生物学教授,为什么多次给这位农民写信、寄钱?是什么原因使安徽大学教授直接给湖北省长写了一封长信?湖北省医药工业研究院专家和英山县雷家店镇领导率队的考察组,向记者揭开了一个由英山野生铁皮石斛牵起的跨省情缘。三位专家寻访71岁老药农惊异发现英山野生铁皮石斛野生铁皮石斛是濒临灭绝的国家珍稀名贵中药材,素有“中华仙草”之称,享有“软黄金”之美誉,每公斤售价高达三万元。唐朝道家经典“道藏”将铁皮石斛列为“九大仙草”之首,《中国药典》、《神农本草》、《本草纲目》等古典医学巨著都对铁皮石斛多有研究并倍加推崇。大别山腹地的我省英山县,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发现野生铁皮石斛的地方,英山县志上早有记载,小范围人工种植历史也甚为悠久。10月下旬,为了探寻英山野生铁皮石斛的前世今生,湖北省医药工业研究院及武汉海特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专家,走进大别的山山岭岭。在大别山深处,村民告诉专家组,当地采撷野生铁皮石斛最厉害的是刘正言老人,老人今年已经七十一岁,不知道他还能不能上山采药,还能不能找到野生铁皮石斛。在英山县吴家山境内大别山主峰脚下,专家组在一个普通农家院子里,找到了年已七旬的刘正言老人。老人听说省里的专家为寻找和保护野生铁皮石斛而来异常高兴,嘴里喃喃自语“有救了,有救了……”刘正言老人告诉专家们,野生铁皮石斛是他生活的全部,是他一辈子寻找和守望的宝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便以采挖药材为生,为采集野生石斛标本,他跑遍了广西、广东、浙江、安徽等十几个省,踏遍了黄山、庐山、衡山、雁荡山等名山大川。几十年里,他保护性地蓄积了全国各地的石斛品种,他家石斛园成了石斛品种“大观园”。老药农知道专家组来考察保护英山野生铁皮石斛的来意后,爽快地答应马上带专家组进山。大别山主峰峰峦交错,百年老树随处可见。在一棵不起眼的百年老杨树的背阴面上,刘正言老人找到了他一直守护了30年的一簇野生铁皮石斛。老人说,这是他在1983年发现的,现在已有十几个分枝。刘人告诉专家们,英山的绝壁上还有一些野生铁皮石斛,由于石斛对生长的环境极为挑剔,自然繁殖率又极低,所以全国仅有湖北、云南、安徽、浙江等省份的少数地方可以生长,因此,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铁皮石斛就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31年前,英山药农每月领取外省工资30元随着探访的深入,刘正言老人讲述了30多年来他受雇于安徽霍山县医药公司从事野生铁皮石斛采撷、以及安徽大学著名生物学教授跟他的情谊,老教授给湖北省长写信提建议的故事。与英山县相邻的安徽省霍山县,早在几年前就响亮地提出“打造霍山石斛大产业,实现霍山经济大发展”的口号,提出切实保护好并合理开发好珍稀物种。目前,“霍山石斛”已被国家质检总局列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石斛之乡”。鲜有人知的是,安徽的“中国石斛之乡”,某种程度上说,与英山药农刘正言的贡献密不可分。石斛的濒危和需求状况导致其成为近年来针对一种药材立项研究最多的品种之一,目前,全国近十个省拥有石斛栽培或试验栽培经验,主要有仿野生栽培、大棚种植两种模式。而这些人工培植方式的最早起源,则是安徽霍山。霍山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已经瞄准石斛产业,1980年,安徽省将霍山石斛家种工程正式列入科研项目,并于1985年成功的培育出试管育苗家种,将野生铁皮石斛进行人工化培植。如今,霍山县种植基地面积从2008年的3万平方米发展到2千多亩,年出苗1亿株,年产量达5千公斤以上,“中国石斛之乡”美誉神州。刘正言老人正是当年霍山石斛育种时期的见证人。在刘老家里,保存着这样一份早年的公证文件:“霍山县医药公司为开展石斛资源普查,采集标本,聘请有采集经验的英山县雷电公社药农刘正言同志担任采集工作,工资每月30元,采集到的石斛标本全部交给霍山县医药公司”,时间为1983年11月9日,加盖有霍山县医药公司、霍山县公证处和英山县雷电公社的公章。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