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朱自清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浙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了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美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主席曾高度赞扬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江泽民同志为纪念朱自清诞辰一百周年题诗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课文朗读自主合作探究整理文章的思路交流讨论(一)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动手画出线路图)整理文章的思路出了门整理文章的思路出了门踱小路整理文章的思路出了门踱小路观赏荷塘月色整理文章的思路出了门踱小路观赏荷塘月色忆采莲整理文章的思路出了门进了门踱小路观赏荷塘月色忆采莲交流讨论(二)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谓的语句(文眼),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文眼∶所谓文眼,就是文中最紧要的语言。就是最能揭示主题思想、透露作者感情的传神语句。清代刘熙载曰:“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此即文眼之说。所以读一篇文章,要注意文眼的把握。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交流讨论(三)从哪些语句中,还可出了解到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思绪?浏览文章,划出作者抒发情感的其他句子。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整理文章的思路出了门进了门踱小路观赏荷塘月色忆采莲不宁静得而复失宁静向往宁静寻宁静整理文章的思路出了门进了门踱小路观赏荷塘月色忆采莲不宁静得而复失宁静向往宁静寻宁静整理文章的思路出了门进了门踱小路观赏荷塘月色忆采莲不宁静得而复失宁静向往宁静寻宁静外结构—写景内结构—抒情三、突破疑难(一)作者这种心境的成因是什么?小组讨论、展示。本文写于1927年7月。蒋介石公然背叛了革命,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朱自清先生处于彷徨与苦闷之中。文中所说的“颇不安宁”,就是他既想“超然”又欲“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是他对时局的忧虑与个人处境的苦闷。讨论讨论::•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几种说法,你赞成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几种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说出自己的理由。哪一种?说出自己的理由。众说纷纭:《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不满现实向往光明李国平苦闷彷徨与寂寞吴周文内心矛盾与冲突钱理群彷徨苦闷却无不满程翔有浓浓的哀愁姚效先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