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参与式教学中感悟能力的培养在参与式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是基础,而感悟则是参与的灵魂。感悟这一理念早作2000年就被写进《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实施素质教育以后,《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理念:“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是吸收了多年来语文教学研究成果的结晶,真正符合语文教学的认知规律。感悟,是由教师创设种种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感性认识;或通过巧妙的课堂设问,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有所感触,有所领悟;或通过品味课本、体验生活,打通课内与课外、阅读与写作的界限,使学生学以致用。参与式教学的精髓就是在感悟中参与,在参与中感悟,从而获得真知。教学中,总有教师抱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也不能全怪学生,因为每个人的感悟能力是有差异的。许多学生在观看同一景物时,有的灵感勃发,有的却一片茫然;在经历同一事物时,有的百感交集,有的却无动于衷;在面临同一问题时,有的思如泉涌,有的却木然无知,这就是感悟的差异。感悟力强的人,耳聪目明,时时留心,处处在意,遇事敏捷,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善于激发心中的情,写作富有灵性,创新能力强;而感悟力弱的人,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万事索然无味,遇事迟钝,没有感慨,没有激情,没有见解,缺乏创新,看见作文时则如临大敌。因此,课堂上总有一部分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学习也就不足为怪了。感悟虽然有妙手偶得的特点,但并非天外来客,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是完全可以培养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呢?第一、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拓宽思维。我国清初教育家陆世仪曾说过:“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这句话正好道出了悟与思的关系。教学中,教师要尽其所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每一个问题,思考一旦深入,就会产生许多疑点,这时,学生正处于有所发现的关键时刻,一旦突破了这些疑点,往往会取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如我在教学小说《一厘米》时,就设计了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⑴你对课文哪些内容印象最深?理由是什么?⑵小也的母亲决心做一个完美、无可挑剔的母亲,她为此作了哪些艰辛的努力?你认为她做到了吗?⑶你认为小也的母亲可敬吗?为什么?⑷你从这篇课文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⑸学完本文后,你想对你的母亲说点什么?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讨论、交流,既增加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自己的感悟能力。同时,在探究本文语言特色时,以比喻句为突破口,来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感悟其作用。如有的学生从“这很难,就象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一样。”这句话中感悟到了父母教育孩子的艰难以及她坚定的决心和信心;有的学生从“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软的蚕丝从茧中抽了出来。”这句话中感悟到了母亲的温柔与慈爱;而还有的学生从“陶影的手抖得像在弹拨一张无形的古筝”这句话中感悟到了母亲因失去儿子时的愤怒、委屈、焦急的心情等等。一句话,思考能让人的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久而久之,人的感悟能力也会大大提高。第二、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轰轰烈烈、惊险奇特的大事,也有平平常常的小事,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应该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用细腻的心去寻觅生活的真、善、美,去挖掘生活的智慧和哲理。“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和奶奶在村头散步,无意间看见一个老太太在费力的勾树枝上的塑料袋。只见她双脚踩在摇晃的凳子上,一手抓紧树干,一手费劲的往下勾,实在是勾不着,就把树枝往怀里揣,脚还在一跳一跳的,很危险,可她全然不知,一直这样持续着,慢慢的,慢慢的,终于把那个在空中飞舞的塑料袋摘到了手,脸上才露出了满意的微笑。我惊于她的举动,为了一个塑料袋,竟冒如此大的危险!也许,她认为值得。想到此,我的心为之一颤!”这是我的一位学生写的作文片断,小作者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老太太的动作,后面的感悟更是锦上添花,画龙点睛。这个片断之所以写得好,据作者说是源于自己细致、深入的观察。由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时时处处用“警惕的眼睛”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