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美术教育的一点浅析湖北省十堰市郧阳中学:柳玉严利利美术是传达情感的艺术。人们可以从美术中获得巨大的愉悦感,从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现代医学表明,人类的身心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精神因素,其中艺术的感染力不可忽视,艺术所带来的愉悦感对心理调节的作用也尤为显著。美术教育不仅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挥,而且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健康成长。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除了自身的重要性以外,同时还与许多学科相辅相成,并对其他各科教育起到促进作用。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尽可能地把美术教育作为重要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其充分感受到美术的魅力,提高他们的艺术品味及综合素养。可身负升学压力的中学生们早已对此类的非高考科目失去了兴趣,就是学习美术的艺考生也有很多只是把艺考当成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的出路。种种理解的误区让我们原本鲜活的艺术失去了色彩。作为一个中学教师,我们应该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在学生潜意识中建立对美术的正确认识,使之健康、健全的发展。那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呢?以下几点是我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一点体会供大家参考:(一)让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的学习,就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就会主动去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学好功课内在的、直接的原动力和助推剂,一般来说每堂课一开始就应三言两语抓住契机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为学生捕捉创作灵感埋下伏笔。陈鹤琴先生则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这些都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突出学习方式的趣味性和探索性思维的培养。探索性思维的培养是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的关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探索性是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双向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激发其探索精神、创造思维和想象力。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完成作业,要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掘自我、展现自我。(二)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力欣赏课《格尔尼卡》》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首先让学生在不知道作品背景资料的情况下欣赏和感受这幅画,体会作品阴暗低沉的调子和怪诞可怖的艺术形象,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疑问和探知的欲望。“支离矿碎”、“痛苦”、“冷酷”、“挣扎”这些感受都被学生们自己体会出来了,这让我感到惊喜。接着我介绍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等资料,学生的感觉一下和画家产生了共鸣。此时再出示画中的形象井逐个进行分析,大家对作品蕴涵的愤懑的抗议声,对战争暴行的控诉,对人们灾难的同情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此刻,再联系当今社会,由北约轰炸南联盟时,北大学生高举《格尔尼卡>进行“反对战争,呼唤和平”的示威游行到最近的海湾战争和“反恐”战争,学生思绪无不充满了对战争的愤恨和对和平的渴望。最后,在一系列毕加索的和平鸽形象的艺术作品的欣赏中,大家呼出了共同的心愿:“世界和平!”升华了全课的主题。这样的情景交融,生动地说明情感在美术审美教育中所起的推动作用。美术教育,应该建立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这是最能体现其审美教育的一个特征。情感是人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体验,是一种境界,是教师永远的追求和创造,使美术教育真正成为美育意义上的教育。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使轻松自由的美术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乐园!(三)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实质是师生的彼此交往,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也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交往的愉快决定着活动的愉快,愉快的交往中师生关系是和谐、民主、平等的。根据美术学科特点,教师可以与学生形成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彼此不是老式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彼此尊重,互教互学,自由、民主,形成“学习共同...